二、危机的根源

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国家在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历了 1919—1920 年短暂的经济危机,从 1924 年起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1925 年欧洲工业产量恢复到 1913 年水平并继续快速增长。但是,这一时期

已潜伏着许多矛盾。国际金融状况比 1914 年以前更为脆弱。

首先,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加剧了贫富差距。例如美国,到 1929 年,占人口 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了全部收入的 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 2000 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 60%。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

其次,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1921

—1929 年,美国失业者平均每年都在220 万人以上。英国失业率在最低的1927 年也达 9.7%,而瑞典则从未低于 10%。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 为危机准备了条件。

第三,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如小麦、糖、咖啡、橡胶、铜等等均出现此类情况。富裕国家增加的收入并未用来购买大批量基本食粮;另一些国家确确实实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收入又不足以购买这些东西。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农业的处于慢性危机之中。

第四,伴随着 20 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特别是后一种投机活动,使得股票市场价格狂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1928 年 8 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 5 年前的 4 倍。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

第五,自 1924 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笔借款,德国以此向其他国家支付战争赔款。这种对美国资本的依赖,成为德国经济不稳固的主要原因。一旦美国“伤风”,德国经济就会“感冒”。同时,也使得国际金融关系中潜伏的危机为表面上似乎牢固的信贷关系的假象所掩盖。

正是在上述种种矛盾的综合作用下,世界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地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