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赔款问题的解决

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条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巴黎和会后,战胜国列强以争夺欧洲霸权为目的,继续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着激烈的争斗;德国政府虽然被迫接受了战胜国的赔款要求,但采取了“履行它, 就是要证明它无法履行”的策略,并利用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消极对待赔款。于是在战胜国之间以及战胜国与德国之间在赔款问题上的矛盾,终于在 1923 年初引发了一场尖锐的军事政治危机。

赔款问题与鲁尔危机 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应在 1921 年 5 月 1 日前

交付 200 亿金马克赔款,并成立赔款委员会解决赔款总额和分配比例问题。该委员会设在巴黎,由英、法、意、比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美国由于拒绝批准和约,仅派了半官方代表),法国代表任主席,他有权在表决各为两票的情况下做出最后裁决,从而使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处于实际的领导地位。为防止德国不履行赔款,协约国于 1920 年 4 月达成协议:如果德国不支付赔

款,协约国可以采取制裁措施,同年 7 月,赔款委员会在斯帕召开有德国人

参加的会议,规定了各国应得的赔款数的比例①。但德国拖延支付,到 1921

年初原来规定的支付 200 亿金马克的数字大约还差 120 亿。于是赔款委员会

在 1921 年 3 月召开的伦敦会议上,强迫德国接受协约国规定的赔偿时间表,

德国表示拒绝,协约国便决定对德国实行制裁,并于 3 月 8 日出兵占领了莱

茵河东岸的杜塞尔多夫、杜依斯堡和鲁尔奥尔特。同年 4 月赔款委员会决定

德国的总赔款额为 1320 亿金马克(其中包括德国于 1921 年 5 月 1 日前尚未

支付的 120 亿)。5 月 5 日该委员会向德国发出了一份支付时间表和一份最后通牒,要求德国每年支付 20 亿金马克和它出口商品价值的 26%,并要求在 5 月底前必须交付 1921 年的赔款 10 亿金马克;如果德国到 5 月 12 日仍未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协约国将占领鲁尔。这导致了德国费伦巴赫内阁的倒台,代之而起的维尔特内阁于 5 月 11 日接受了赔款总额和支付时间表,到 8

月德国偿付了 10 亿金马克的赔款。

德国在支付了上述赔款之后,便打算拖延以后的支付。1922 年 7 月和 11 月,德国以财政危机为理由,要求延期支付其余款项。英国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提出减少赔款总数和延期付款的方案,但遭到法国的坚决反对。于是不仅英法在赔款问题上的分歧加剧,而且德法矛盾也迅速激化,法国遂决定对德国采取军事行动。

1923 年 1 月 11 日,法国不顾英美的反对,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

① 规定:法国为 52%,英国为 22%,意大利为 10%,比利时为 8%,希腊、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共 6.5%, 日本和葡萄牙各 0.75%。

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约 10 万法、比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从而酿成了当时欧洲最严重的国际事件。

德国抗议法、比的行动侵犯了德国主权,并实行不计后果的“消极抵抗” 政策,宣布停付一切赔偿,要求鲁尔地区行政官员拒绝服从占领当局的命令, 企业一律停工,企业主的损失由国家补偿,失业工人由国家救济。对于德国的“消极抵抗”,法国则采取扩大占领区范围,加强军事管制,接管矿山、企业和铁路,解雇抵抗者,在占领区和非占领区之间广设关卡,征收关税等方法相对抗,从而使鲁尔危机更加深化。

鲁尔是德国冶金工业的中心,它生产的煤、生铁和钢产量占德国年生产的 80%以上。法比占领鲁尔和德国的“消极抵抗”使德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 工业生产急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8 月柏林工人总罢工,迫使古诺政府下台,德国政局动荡不安。然而,法国

也没有从占领鲁尔中得到好处。占领期间法国支付了高达 10 亿法郎的占领费,但它从鲁尔运出的煤、铁的价值却抵不上这笔费用。由于来自鲁尔的煤炭供应大减,使法国的生铁大幅度减产,经济受到严重损害。法国的行动还在道义上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

英美两国感到,像法国这样用武力迫使德国偿付赔款,势将使德国的经济陷于崩溃,造成革命危机。因此它们向法、德双方施加压力,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英国向法国发出措辞激烈的照会,声明英国认为法比的行动决不是条约所授权的制裁,要求恢复占领前的状况,否则英国就不会在赔款问题上再支持法国。美国支持英国的立场。为迫使法国就范,英美向金融市场大量抛售法郎和法国有价证券,迫使法郎贬值,使法国财政形势更加恶化。同时英国要求德国取消“消极抵抗”,并正式同意美国在 1922 年就提出的建议,即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解决赔款问题。美国则表示美国专家可以接受邀请,但反对把赔款和欧洲各国欠美国的战债问题联系在一起。

鲁尔危机造成的严峻经济形势和政治危机,以及英美的压力,使德、法双方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德国接替古诺上台的斯特莱斯曼政府于 9 月 26 日宣布停止“消极抵抗”政策。法国则迫于财政困难,不得不向美国举债, 并被迫同意召开国际专家委员会重审赔款问题。

“道威斯计划” 1923 年 11 月 30 日,赔款委员会决定设立由美、英、法、意、比五国代表参加的两个专家委员会,第一委员会最为重要,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主持,负责研究稳定德国金融和平衡德国预算问题;第二委员会由英国财政专家麦克纳任主席,负责确定德国外流资金的数目和追回途径。从此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落入英美两国尤其是美国手中。

1924 年 4 月 9 日,道威斯委员会提出了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 即“道威斯计划”。4 月 16 日德国政府表示该计划是一个可以接受的谈判基础。7 月 16 日—8 月 16 日协约国在伦敦召开会议批准了“道威斯计划”。其主要内容是:(1)为稳定通货和平衡预算,德国需开办新银行或改组帝国银行,使之既负起政府银行的职能,又不受政府监督,严格限制对政府的预付;

(2)德国把税收、铁路和工业债券的收益作为支付赔款的来源;(3)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只规定德国在计划生效的第一年(1924—1925 年度)赔偿 10 亿金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起每年支付 25 亿金马克;

(4)由美英等国向德国提供 8 亿金马克贷款,以满足德国当前的急需;(5) 德国的财政经济要受到以赔偿事务总管为核心的协约国代表的监督(该总管

后来由美国代表担任)。该计划还规定保证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活动的自由,这就要求法、比从鲁尔撤军。德国接受了“道威斯计划”,并在英国的调停下,德法双方达成了法比在一年内撤军的协议。1924 年 9 月 1 日“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1925 年 7 月法比军队撤出鲁尔,以后协约国军队也撤出了杜塞尔多夫等三个城市。至此,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

鲁尔危机的解决和“道威斯计划”的通过与实施,是协约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一次较大的调整,是协约国对德政策的转折点。它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实际放弃了对德国蓄意不履行赔款义务时实行制裁的权利,并以向德国提供大量贷款的方式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1924-1929 年德国从英美获得贷款 200 多亿金马克(其中美国约占 70

%),但仅支付赔款 110 亿金马克。来自战胜国的资本为濒临绝境的德国经

济输入了新的血液,使其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到 1929 年德国重新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为它在政治上重新走进西方大国行列和进一步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法国争霸欧洲的计划遭到沉重打击, 英国的均势政策取得了一定成功,美国则在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为政治上逐渐加强对欧洲事务的干预提供了前提条件。

“杨格计划”与胡佛的“延债宣言” 1928 年,德国的赔款问题又成为有关各国关注的中心。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在美国支持下,1929 年 2 月 11 日由美、英、法、德、比、意、日等国专家组成的、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审议道威斯计划”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6 月 7 日,该委员会提出了打算“完全彻底解决赔款问题”的报告, 即“杨格计划”。主要内容是:(1)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 1139 亿金马克,

59 年还清,前 37 年每年平均交付约 19.888 亿金马克,后 22 年每年赔款数

目不等,平均约为 15 亿金马克;(2)德国每年支付的赔款分无条件赔款和有条件赔款,前者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须支付,其数目约占每年支付款项的1/3,其余为后者,在支付困难的情况下可在两年内延期支付;(3)规定以实物抵付赔款的年限为 10 年,其数目逐年递减;(4)取消对德国财政经济的国际监督,撤销赔款委员会,设立以美国为首的“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收和分配赔款,款项改由外国货币支付。

1929 年 8 月 6 日,英、法、德、意、比、日等国在海牙召开会议讨论“杨格计划”。尽管该计划规定的赔款额比“道威斯计划”又有明显削减,更有利于德国军事经济力量的恢复,但德国坚持以协约国占领军撤出莱茵区作为接受该计划的条件。经过激烈争论,协约国最终同意至迟于 1930 年 6 月 30

日前从莱茵兰撤军完毕,比《凡尔赛条约》规定的期限提前了 4 年 6 个月。

于是 8 月 31 日“杨格计划”被原则通过。1930 年 1 月 20 日有关各国再开海

牙会议,正式通过“杨格计划”。同年 6 月底,协约国军队全部撤出德国领土。

但是 1929 年 10 月爆发的经济大危机打乱了“杨格计划”的实施。随着外国尤其是美国投放到德国的短期贷款被迅速抽回,德国经济再度濒临破产。1931 年 6 月 20 日兴登堡总统致电美国胡佛总统,陈述德国财政困境, 声称无力还债。这时美国自身的经济危机还在扩大。美国意识到,德国经济的衰退关系到欧洲政治经济的稳定和美国的投资安全,因此对实际上与战债密切相关的赔款问题必须给以重新考虑。于是 6 月 20 日胡佛根据兴登堡的要

求发表了“延债宣言”,提出:从当年 7 月起“在一年期内延付一切各政府

间债务、赔款和救济借款的本利”;重申德国赔款问题完全是一个欧洲问题, 与美国无关;其它国家欠美国的债务不能取消。7 月 23 日美、英、法、比、日、意、德等国在伦敦会议上通过了各国之间债务延期一年偿付的决定。

1932 年 1 月,德国宣布将无力也不会在任何条件下支付赔款,遂使赔款问题再度告急。6 月在洛桑召开有关各国的会议再议赔款,7 月 9 日签订了《洛桑协定》,规定德国最后须缴付 30 亿马克,作为免除其赔款义务的补偿,但批准这个协定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妥善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然而由于美国坚决反对勾销或减少战债,《洛桑协定》始终未获批准。德国从此停止支付赔款,协约各国也无意继续偿还战债。

贯穿于整个 20 年代的德国赔款问题就此结束。围绕这一问题在列强之间进行的多次协商与冲突,最终在极有利于德国的情况下获得了解决。它使德国从此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经济束缚,为纳粹党上台后发展军事工业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