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争的性质

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的政府及拥护战争的政党纷纷发表声明,鼓吹本国所进行的战争是“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而谴责敌方战争的“侵略”性质。英国首相阿斯奎斯冠冕堂皇地说,英国是为了两个目的而进行战斗的, 其一是“履行一项庄严的国际义务”,其二是维护“不能听任强国不顾国际信义蹂躏弱小国家”的原则。法国总理和参众两院主席则号召法国人民为“拯救文明、自由、法国和欧洲”而战。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战争宣言中虚伪地说他“做了一切努力来促进和平谈判”,只是由于德国突然向俄国宣战, 才不得已卷入战争。立宪民主党人米留可夫在杜马配合沙皇的宣言,声称: “我们必须集中一切力量保护我们的国家免受外国仇敌的侵略⋯⋯为欧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统治而斗争。”狂热鼓吹世界政策的德皇威廉二世竟说:“我们并未受征服欲的驱使”,德国所进行的是一场“防御战争”。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公然为德国破坏比利时的中立进行辩护,而这种辩护又得到了 93 名德国著名知识分子的呼应。他们在宣言中强词夺理地说:“如果我们没有在比利时先下手,那就等于自杀。”但是,这种沙文主义的宣传虽曾奏效于一时,却不可能长久维持。

战争的真正性质,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战争。德国的目的是实现世界霸权,它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利亚海,从柏林到巴格

达的“大德志帝国”,这个大帝国的核心部分是一个“中欧帝国”,即把德国的国土在西部扩展到比利时和法国的部分领土,在东部扩展到波兰全境。德国还要摧垮英国的海上垄断权,夺取英、法的殖民地。奥匈帝国的目的是奴役巴尔干,使塞尔维亚沦为附属国,巩固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摇摇欲坠的帝国。英国的目的是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打败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瓜分德国的殖民地和德国舰队,并在近东肢解奥斯曼帝国,夺取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区。法国的目的是收复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进而夺取德国的萨尔区,用德国的煤补充洛林的铁,总之要打垮德国,树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俄国的目的是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确立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建立一个从易北河到中国,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的“大斯拉夫帝国”。日本的参战,是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属地和攫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进一步侵略中国。意大利则要瓜分北非沿岸的突尼斯、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占领的里雅斯特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在地中海建立霸权。

战争期间,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秘密协定,它们充分证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的、掠夺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1915 年 3 月,英、法、俄签订了瓜分土耳其领土的第一个秘密协定,英、法把君士坦丁堡、两海峡和马尔马拉海诸岛屿划归俄国,但君士坦丁堡应开辟为自由港,并保证商船在海峡的通行自由。1915 年 4 月的伦敦密约,以牺牲奥地利和土耳其的领土, 换取了意大利的参战。1916 年 4 月签定的《赛克斯—皮科协定》,把美索不达米亚和巴勒斯坦划入英国的势力范围,叙利亚和南部小亚细亚划入法国的势力范围;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划入俄国的势力范围。同年 5 月,英法还签订了瓜分土耳其所属阿拉伯地区领土的协定。1916 年 8 月,协约国与罗马尼亚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允许罗马尼亚占领匈牙利的领土作为参战的条件。1917 年 2 月和 3 月的法俄密约,规定法国除阿尔萨斯、洛林外,还要把边界扩展到包括萨尔煤矿区在内的“昔日洛林公国的疆界”;俄国则获得完全自由地确定其西部边界的全权。此外,英日之间在 1917 年 2 月也签有密约,日本同意赤道以南的德属太平洋岛屿在战后归属英国,英国则同意赤道以北的德属岛屿归属日本,并承认日本有权继承德国战前在山东享有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