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欧洲安全问题与《洛迦诺公约》

20 年代的欧洲安全保证问题 大战后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另一个问题,与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法、德、英等国对欧洲安全有着各自的考虑。

战后法国的外交政策以保持《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现状和维护法国安全为核心。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对法国构成新的军事威胁,法国在签订《凡尔赛条约》时,认为单方面解除德国武装和协约国军队有期限地占领莱茵兰, 尚不足以保证法国的安全,便要求英美两国以条约形式保障法德边界现状, 并得到了英美的保证。但是由于美国参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致使该保证也随之化为乌有。这是法国在战后谋求自身安全所受到的第一次挫折。

20 年代初,法国与比利时、波兰分别结成同盟,并加强同“小协约国” 的关系,作为遏制德国侵略的屏障。但这些中小国家的力量毕竟十分有限。鲁尔冒险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增加了法国的孤立与不安全感。随着《凡尔赛条约》规定的协约国军队应于 1925 年 1 月从莱茵兰第一占领区撤出日期的临近,法国的安全保证便显得更加急迫,于是法国积极在国联谋求集体安全。1924 年 10 月 2 日,国联第五届大会通过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

《日内瓦议定书》,规定了旨在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划定的疆界,保护法国东欧盟国边界现状的仲裁、安全、裁军三原则。法国对此甚为满意, 第一个在议定书上签了字。但英国保守党政府认为该议定书将使英国在欧洲大陆承担广泛的义务,因此拒绝签署。该议定书的夭折迫使法国寻找其它保证其安全的途径。1925 年 4 月出任法国外长的白里安便主张积极改善法德关系,争取在英国的支持下通过与德国协商解决安全保证问题。

作为战败国,德国对安全问题有着自己的特殊考虑。战后德国外交的基本目标是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束缚,重新恢复大国地位。为此德国必须设法阻止协约国,尤其是法国对德国的任意制裁,逐步恢复被占领土莱茵兰, 并调整东部边界。鲁尔危机的爆发使德国深深感到,在自己军事力量尚未恢复之前,只有改善与法国的关系,适当满足法国关于安全保障的要求,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斯特莱斯曼出任德国总理和留任外长之后,抓住“道威斯计划”实施后国际关系发生的有利于德国的变化,积极主张调整对法关系,

与协约国和解。为此德国在 1924 年 12 月正式向协约国提出加入国际联盟问题。斯特莱斯曼的政策得到了英国的支持。

20 年代的英国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问题。英国政府把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保持大英帝国作为头等大事,而不愿对欧洲大陆承担广泛的义务,只希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欧洲的最大安全。为此,英国反对战后法国的过于强大和任意制裁德国,担心一个残破的德国不仅有利于法国称霸欧洲, 而且会使德苏接近并促使德国革命发展,从而在根本上破坏欧洲的均势。另外英国也深知自身的安全与法国的安全密切相关,故反对德国起而复仇,破坏莱茵兰现状。鉴于上述考虑,英国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支持法德和解,在英国的干预下缔结一项包括法德在内的安全保证公约,解除法国对安全的担忧并促使法国逐步撤军莱茵兰,同时把德国拉入西方集团。英国的立场得到了希望欧洲稳定以利于投资的美国的支持。

在英国授意下,1925 年 1 月和 2 月,德国政府分别向英、法、比、意正式递交了关于缔结莱茵公约的备忘录,建议在莱茵地区有利害关系的国家缔结一项维持现状、相互保证安全与和平解决争端的安全保证公约。法国认为德国保证莱茵兰现状符合自己的利益,并进一步要求德国对其东部边界同时给以保证。但德国对此坚决表示反对,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张伯伦也明确拒绝对德波、德捷边界提供保障。美国虽未直接参与其事,但支持德国的建议和英国的态度。在英美的联合压力下,法国只得被迫同意在德国备忘录的基础上进行谈判。

洛迦诺会议与《洛迦诺公约》 1925 年 10 月 5 日,德、比、法、英、意、波、捷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10 月 16 日与会各国草签了“最后议定书”和其它 7 个条约,以及“关于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给德国的集体照会”。其中最主要的是《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相互保证条约》,即《莱茵保安公约》。此外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签订了仲裁条约,法国分别与波、捷订立了相互保证条约。这些文件总称为

《洛迦诺公约》。其主要内容是:(1)根据《莱茵保安公约》,德法、德比间的边界领土维持现状;双方不得彼此攻击和侵犯,并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诉诸战争;彼此通过外交途径与和平方法解决它们之间的一切争端;凡尔赛条约关于莱茵非军事区的规定应得到遵守,1924 年伦敦会议通过的“道威斯计划”仍然有效;英、意作为该公约的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德国将被允许加入国际联盟。(2)根据德国分别与比、法、波、捷订立的仲裁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对今后发生的一切争端,如不能通过正常外交方式和平解决时,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常设法院解决。但在德波、德捷条约中未对它们之间的边界规定任何保证的办法。(3)根据法波、法捷相互保证条约,规定如缔约一方受到德国侵略,彼此立即给予支援与协助。

在会议期间,与会各国对德国加入国联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英法希望通过国联约束德国,防止德苏接近,进而在今后可能发生的对苏战争中使德国参加对苏制裁,因此要求德国无条件加入国联,并以此作为签署《莱茵保安公约》的条件。但德国要求加入国联的目的在于根本修改《凡尔赛条约》, 重新恢复大国地位,获得行动的完全自由,因此拒绝无条件承担国联盟约第十六条关于会员国应参加制裁侵略者的义务,以防止介入今后国联可能以苏联“侵略”为借口制造的反苏干涉,从而危及自身的利益。鉴于英法把签订

《莱茵保安公约》放在第一位和德国的拒不妥协态度,英法最终对德国的要

求让步。在英、法、比、意、波、捷六国草签的“关于国际联盟盟约第十六条给德国的集体照会”中,同意每个会员国“应在符合本国军事情况和照顾本国地理形势的范围内”履行第十六条的义务,实际允许德国有保留有条件地加入国联。1925 年 12 月 1 日《洛迦诺公约》的各项文件在伦敦正式签字。

《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国与德国的关系,使欧洲的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并为“道威斯计划”的继续实行和 20 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正由于此,“洛迦诺精神”一词一时成为和解与安全的代名词。

但是《洛迦诺公约》并不是“战争年代与和平年代的真正分界线”。它自身孕育着新的不稳定因素。该公约使法国在欧洲的地位遭到极大削弱。从此法国不仅在德国违约时不再能单独实行制裁,而且其自身边界还要依赖英、意的保证,但这种保证却没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措施;由于公约对德国东部边界未予保证,从而严重打击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因此一旦协约国从莱茵兰全部撤军,法国的安全将再次成为问题。

《洛迦诺公约》使德国在未承担新义务的情况下实现了大部分外交目标。德国摆脱了战败国地位,争得了与法国的平等,并为收复莱茵兰创造了条件;它成功地拒绝对波、捷边界给予保证,为今后向东侵略打开了方便之门;该公约作为“道威斯计划”在政治上的继续,成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第一步。1926 年 9 月德国正式加入国联,并成为行政院常任理事国,终于重新跻身于西方大国的行列。

《洛迦诺公约》是英国实行均势外交的产物。英国终于以承担最小义务的办法获得了欧洲的安全,并成为德法之间的仲裁者,从而处于欧洲政治的支配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抑制法国、扶植并限制德国、加大德苏关系距离的目的。但是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和起而复仇,靠《洛迦诺公约》建立的欧洲均势终将被打破,德国将成为英国难以对付的强大敌手。1936 年 3

月 7 日纳粹德国以重新武装莱茵非军事区的行动,彻底撕毁了《洛迦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