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世界经济危机与印度社会矛盾 文明不服从运动是在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在经济危机之前,即 1927—1928 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了支持中国大革命的群众运动,通过了贾·尼赫鲁的完全独立决议案。当时,还在全国兴起了抵制西门调查团的运动。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给正在兴起的反帝运动以有力的推动。

在经济危机期间,印度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了一半以上。黄麻作为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因滞销而大量压在仓库,种植面积随之而缩减了 30%—40%。从 1931 年 9 月 1 日到 1934 年 8 月 11 日,英国从印度运走了价值 20 亿 4450

万卢比的黄金。危机期间,农民的收入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债务增加了 2—3 倍。1929—1933 年城乡失业者和半失业者达 4000 万人。1933 年 1 月底,印度人经营的工矿企业共有 353 个,其中就有 243 家倒闭。

日本、德国和美国货在印度市场上给英国造成威胁。为此,英国宣布帝国特惠制适用于印度。这个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过程。塔塔公司在印度钢铁市场上的比重 1927 年为 30%,1934 年增长为 72%。历经曲折的强大起来的印度资产阶级,要把经济上的竞争化为政治上的较量。

群众性文明不服从运动 1929 年 12 月,在国大党的拉合尔年会上,甘地推荐贾·尼赫鲁为主席。大会在群情昂扬中通过了采取行动、争取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在适当时候发动非暴力抵抗运动。大会宣布 1930 年 1

月 26 日为“独立节”;这一天印度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反帝活动。这次活动促使甘地决定迅速发动一次新的、用“文明的非暴力”形式实现的、不服从政府法律的运动。

1 月 30 日,甘地向英印政府提出 11 条要求。主要内容是:把卢比的兑

换率降低到 1 先令 4 便士,降低田赋 5%,保护关税以限制外国布和服装的进口,给印度船只以沿海航行权,撤销暗探局或将它交社会监督,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和盐税,减少英籍官吏薪金 5%,禁止制造烈性酒类。甘地企图通过社会经济问题的途径,把印度广大阶层吸引到独立运动中来。英印当局拒绝了甘地的所有要求。于是甘地选定反对食盐专卖法作为这

次抗争的突破口。1930 年 3 月 12 日,他带领 80 名非暴力反抗者,从阿默达

巴德步行 3 周,到达丹地海滨,自取海水制盐,以示破坏食盐专卖法。这次

徒步前往西海岸,行程 240 英里的象征性挑战,被称为“食盐长征”。此后几个月期间,除了城市的声势浩大的不服从运动之外,农村的非暴力抗缴田赋运动也深入发展。阿拉哈巴德、联合省、孟加拉、贝拉尔等地农民、农业工人、小地主都参加了反对政府、高利贷者和大地主的斗争。孟加拉吉大港在 1930 年 4 月发生了武装暴动,白沙瓦发生了市民、农民和工人的起义。5 月,绍拉普尔工人的文明不服从运动转变为武装起义。

英印当局发布了镇压令。1930 年 4 月,尼赫鲁被捕。5 月,甘地被捕。1930 年的后十个月和 1931 年的一年中,被判徒刑者达 9 万人。1931 年 3 月初,印度总督欧文同甘地谈判,签订了《德里协定》。协定宣布:国大党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国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