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 天皇机关说认为国家是个法人,统治权属于国家,天皇是作为国家最高机关而行使统治权的。此说与“君权神授”的“天皇主权说”显然对立。

“九·一八”与“一·二八” 日本帝国主义长期觊觎中国东北地区, 不断侵略扩张。至 1930 年,中国东北地区外国人 113 万之中,日本人占 23

万,朝鲜人占 80 万;进出口总值 4.62 亿海关两之中,日本占 49%,合 2.27

亿海关两;外国投资 20.63 亿日元之中,日本占 73%,合 15.11 亿日元,约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一半。1927 年“东方会议”以后,日本连续制造事端, 压迫东北地方当局脱离中国。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中国东北地方长官张学良毅然于 1928 年 12 月 29 日宣布“改旗易帜”,次年初又杀掉亲日派头目杨宇霆。日本为了保持并扩大其侵略权益,决心挑起战争。

长期以来,日本统治者把“九·一八”事变说成是偶发事件或军部某些人物的独断行为。战后公布的史料证明,这次事变不仅是日本长期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而且事前有周密的策划。1929 年以来,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及作战主任石原莞尔等多次制定武力吞并“满蒙”的计划。1931 年 1 月,“满铁”副总裁松冈洋右公开叫嚣所谓“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1931 年 6 月,日军参谋本部制定了《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七、八月间,日本借口“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蓄意制造紧张局势。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军在柳条湖炸毁南满铁路一小节单面路轨,反

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发动大举进攻,至 19 日,攻占了辽宁、吉林两省 20 座主要城市。事变发生后,若槻内阁口称“不扩大事态”,但日军却扩大进攻,至 24 日辽宁全省除辽西一隅外全部占领。在吉林地区,日军继 19 日占

长春之后,于 21 日攻占省会吉林市。日本军部和日本政府的这些行动表明, 所谓关东军“擅自行动”云云,纯属谎言。

为了观察国际反应,日军在攻占辽吉二省大部地区后曾暂停北进和西进。蒋介石政府的软弱妥协和国际帝国主义的绥靖政策,使日本肆无忌惮。11 月,大举进攻黑龙江。次年 1 月,进攻辽西。1 月 3 日攻占锦州。2 月 5 日占领哈尔滨。总计,自“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百天,日军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约 8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日本本土面积的 2.5 倍。

1932 年 3 月 1 日,日本一手泡制的伪“满洲国”登场。12 月 6 日,日军

占领满洲里。1933 年 1 月 3 日,占领山海关。2 月 23 日起进攻热河,十天之内,热河省被占。日本帝国主义不宣而战地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成为新世界大战的远东策源地。

日军在东北扩大进攻并阴谋泡制伪“满洲国”之时,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以压迫蒋介石政府并转移国际视线。1932 年 1 月 18 日,日军驻上海武管奉命指使人击杀日本僧侣后,诬指是三友实业社职工所为,煽动日侨青年同志会袭击三友实业社。日军乘机扩大事态,于 1 月 28 日挑起战争。

日军的进攻遭到中国人民和十九路军爱国官兵的坚决抵抗,日军至 2 月底被

迫三易主将,逐次增加兵力,由 6000 人增至 10 万人。日军进退维谷,十分不利。藏相高桥是清说:“这样下去,军费连三个月也维持不了。”内大臣牧野伸显也担心,不仅上海打不赢,甚至“满蒙”的新权益也会丢掉。但蒋介石一意妥协,于 5 月 5 日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华北事变”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进而向华北扩张。1932 年 6 月和 8 月,石原莞尔在两个有关“满蒙”侵略方针的文件中就一再声称:占领“满洲”之目的不仅在于开发“满洲”,而且要开发“支那本部”,并进而率领“东亚诸民族”,与盎格鲁撒克逊人进行“世界争霸战”。为此,首先应夺取山西的煤,河北的铁,河南、山东以南的棉花。1935 年 9 月 24 日,日本

在华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露骨地宣称,要“改变和树立华北政治机构”。同年 11 月 13 日,驻“满”大使兼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致函广田弘毅,正式提出“华北分离工作”,即使华北脱离中国。1936 年 5 月,广田内阁把日本“支那驻屯军”的兵力从 1700 人一举增至 5700 人。“溏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炮制冀东及内蒙伪政权等(我国现代史总称“华北事变”), 正是上述侵略方针的实施。

与政治、军事侵略同时;日本在华北大搞武装走私。据中国海关估计, 自 1935 年 3 月至 1936 年 5 月,15 个月走私额达 3 亿元。走私商品中鸦片占

大宗,其次为人造丝等。中国硬通货大量外流,自 1934 年 10 月至 1935 年 8

月,走私外流银币值 3000 万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经济。

广田内阁与 1936 年“国策基准” “二·二六”事变后登台的广田内阁(1936·3·9—1937·2·2),唯军部法西斯之意旨是从,可称“准军事独裁内阁”。广田弘毅(1878—1948)组阁之初,陆军在指派陆军大臣时就提出必须“彻底明征国体”、“充实加强国防”、“刷新外交”等条件,并要求排除原定班子中被认为有自由主义倾向的阁员。组阁不久,1936 年 5 月又应陆军的要求,恢复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①。这一制度的恢复,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从此军部可以操纵内阁,使之沦为自己的傀儡。

在内政方面,广田内阁于 1936 年 8 月公布“庶政一新”纲领,中心是军备第一。按军部意愿出任藏相的马场瑛一开始实行财政首先服从国防需要的方针,马场所推行的这种准战时财政是战时财政的前奏。

在外交方面,广田内阁确立了扩大对外侵略的方针。1936 年 8 月 7 日, 召开“五相会议”(首、外、陆、海、藏),制定了《国策基准》,把“外交和国防互相配合,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定为日本的根本国策。要求“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在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海军军备应以对抗美国海军,确保西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 这样既反映了陆军的北进论,也反映了海军的南进论。

1936 年 11 月 25 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协定之所以采用这个名称,是为了利用英法统治集团惧怕共产主义的心理,但其真正目的则是反对苏联和各国革命运动,并同英、法、美争夺势力范围,展开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广田内阁持续不到一年。1937 年 2 月,林铣十郎继起组阁,只存在了四个月。不久,近卫文麿上台,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① 1900 年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大、中将担任。经过长期民主运动的斗争,1913 年废除这一制度, 陆海军大臣扩大至预备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