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战争的爆发 1935 年 10 月 3 日凌晨,意大利军队未经宣战从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出动,分北、东、南三路侵入埃塞俄比亚。三路军队,以北路为主,约占意军的 2/3。意大利的军队配备有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而埃塞俄比亚的军队则装备陈旧而且不足,全国仅有 200 门野战炮、500 挺机枪和不能用于作战的 13 架老式飞机,即使正规部队的士兵也不能人手一支老式步枪,许多人只得手持长矛或大刀去作战。

  1. 月 6 日,意军占领北部重镇阿杜瓦,15 日占领阿克苏姆。但当意军向提格雷地区发动进攻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坚持抵抗,击毙、击伤意军数千人,

粉碎了墨索里尼的速决战计划。11 月 3 日,意军向马卡累-多洛发起进攻, 经过五天激战,于 11 月 8 日占领这个城市,但因伤亡惨重,失去继续推进的能力。久攻不下,墨索里尼迁怒于意军总司令德·博诺,撤了他的职务,改任巴多里奥为总司令。到 1936 年 1 月,侵埃意军已达到 40 万人。

国联对意大利的制裁 1935 年 10 月 5 日,国联行政院决定成立一个六

国委员会,负责研究形势的发展。 10 月 7 日,行政院会议一致(意大利除

外)通过六国委员会的报告:“意大利政府无视它根据国联盟约第 12 条所定

的契约,诉诸战争。”10 月 9—11 日,国联大会举行。在出席会议的 54 个

会员国中,有 50 个赞成行政院的决议。它们组成了一个协调委员会,在其下

又设立了一个 18 国委员会(通称制裁委员会),实际负责组织制裁的工作。对意大利的制裁包括武器禁运、财政制裁、禁止进口意大利货物和禁止向意大利输出某些货物。由于英、法的主张,禁止向意大利输出的物资,不包括石油、钢和铁的制成品、铜、铅、锌、煤等重要战略物资。这种软弱无力的制裁只能起激怒意大利的作用,却不能真正制止侵略战争,而且由于英、法的阻挠,制裁到 11 月 18 日才开始实行。特别重要的是:石油制裁问题一拖再拖,直到埃塞俄比亚灭亡,也未实施。后来在慕尼黑会议前夕,墨索里尼对希特勒说:“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包括石油在内,我就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阿比西尼亚。这对我将是个无可估量的灾难。”

美国的中立法 1935 年 8 月 31 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中立法规定对交战国实行武器禁运,但授权总统确定禁运武器的项目和实行武器禁运的时间;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国运送武器。10 月3 日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后,美国于 10 月 5 日宣布对交战双方都实施中立

法,但 1935 年中立法并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的战略物资。虽然美

国国务卿赫尔在 11 月 15 日发表了所谓“道义禁运”的声明,说运送石油、铜、卡车、废钢铁等都是违反美国政府的政策的,并且是违反最近通过的中立法总的精神的,但美国商人对此不仅置若罔闻,反而增加向意大利出售它所急需的原料。10 月间,美国对意大利的石油出口比平时增加了一倍,11 月增加了两倍。美国的商界对禁运发动攻击,说只要美国与意大利保持外交关系,他们就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出售意大利人所能购买的货物,不论是什么货物,也不论数量多少。在意埃战争中,美国中立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中立,而是援助了侵略者,打击了被侵略者。

霍尔—赖伐尔协定 1935 年 12 月 7—8 日,霍尔与赖伐尔在巴黎会谈, 拟定了“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冲突的共同解决提纲”(通称霍尔—赖伐尔协定)。按照这个协定,埃塞俄比亚把欧加登省和提格雷省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还应将南部划为意大利经济发展和居留的地区。作为补偿,埃塞俄比亚接受意属厄里特里亚的一条狭小的沿海地带及一个出海口阿萨布港。就连坚决主张对意大利让步的英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范西塔特也不得不说,这样的条件是“侵略者得到的东西比他已经得到的还要多一些, 虽然比他希望得到的要少一些。”但是,消息走漏,英法报纸在 9 日披露了协定的内容,舆论哗然。英国内阁决定牺牲霍尔,12 月 18 日霍尔辞职。赖伐尔不久也下了台。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面对远比自己强大的意军,本应利用本国特有的地理条件,充分运用游击战术,打击敌人。但是,他们却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坚持阵地战,以致损失惨重。1936 年 3 月 31 日,埃皇

海尔·塞拉西在阿西安季湖的梅丘地区集结主力部队向意军发起猛烈进攻。经过四天的血战,侵略者虽然遭到沉重打击,埃军也战死 9000 多人,损失之大为开战以来所未有。4 月 15 日,意军占领了埃军大本营所在地——德赛城。5 月 1 日,海尔·塞拉西一世离开埃塞俄比亚,流亡到英国。5 月 5 日,意军攻占首都亚的斯亚贝巴。5 月 9 日,意大利国王自封为埃塞俄比亚皇帝。

1936 年 7 月 1 日,英国外交大臣艾登(1935 年 12 月 22 日继霍尔出任此职)在国联建议取消对意制裁。7 月 4 日,国联大会以 44 票赞成、1 票反对、4 票弃权通过终止制裁。7 月 6 日,协调委员会决定制裁应于 1936 年 7 月 15 日终止。至此,英、法演完了牺牲埃塞俄比亚的最后一幕。

英法绥靖意大利的后果 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第一,它使意大利向德国靠拢。英、法参加经济制裁是迫不得已的,但仍然激怒了意大利。德意之间在奥地利问题上本来有很大矛盾。意大利陷入侵埃战争后,力量严重削弱,不得不把奥地利放弃给德国。德国方面则在 1936

年 7 月很快地承认了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吞并。德意都有利用对方的需

要,又见到英法软弱可欺,遂结成了罗马—柏林轴心,墨索里尼于 1936 年

  1. 月 1 日在米兰予以宣布。

第二,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希特勒始终注视着意埃战争的进程。正如艾登所说:“我们对墨索里尼无可奈何,一定使他(指希特勒)增强了信心。”1936 年 3 月德军开进莱茵非武装区,西方国家不过发出有气无力的抗议而已。

第三,摧毁了集体安全体系,使欧洲的一些小国不能不到国联以外去寻找出路。欧洲的一些小国本来是大力支持国联的,因为如果国联能够保护埃塞俄比亚抵抗意大利,那么将来国联也一定能够保护它们抵抗其他的侵略者。但是英法的对意妥协,使它们大失所望。1936 年 5 月,希腊首相表示: 希腊不会承认巴尔干半岛以外的任何义务。同年 7 月,斯堪的那维亚的四个国家以及荷兰、西班牙和瑞士等国的外交部长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表示将来运用任何制裁手段,他们都不拟接受。10 月 14 日,比利时废除了与法国的军事同盟。1937 年 3 月 25 日,南斯拉夫与意大利签定了互不侵犯和仲裁条约,从此与罗马—柏林轴心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