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青年土耳其革命

暴政时期 奥斯曼帝国素丹阿不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统治年代,被称为暴政时期(1876—1909)。其特征为:强化君权与神权相结合的极权专制; 扩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加深对非土耳其人的民族压迫;特创了一套专事政治迫害的特务制度。他拥有一支年耗资 120 万英镑的 4 万多人组成的特务网。他们把被告密的人装进麻袋而扔进博斯普鲁斯海峡中。

暴政时期的特点之一是钳制舆论,实行愚民政策。历史学和文学在学校课程中不再见到,连“民主”、“自由”等词也从字典中删去。素丹晚年疑心严重,禁止出版有关精神病著作,甚至化学课本中的水的构成公式(H2O1),也被疑为“哈米德二世”( Hamid Ⅱ)完蛋的缩写而被追查。

哈米德二世虽然反对自由和宪政,但并不完全反对改革和西化。他认为, 经过审慎地选择,某种程度的改革和西化可以成为加强奥斯曼帝国和他个人

地位的工具。他兴办了许多学校,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效忠于他们的恩主。虽然戒律重重,但学生从学习法语、德语中接受了西方的进步思潮。铁路交通线的增加,密切了土耳其与西方的交往。在帝国债台高筑的情况下,英、法、意、德、奥等国组成的“奥斯曼国债管理处”,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使得在学校和国外的爱国知识分子,举起抗争的旗帜。

青年土耳其党 1894 年各秘密组织联合成立了“奥斯曼统一与进步协会”。该协会通称为“青年土耳其党”。它的纲领是:反对素丹专制制度; 维护奥斯曼帝国领土完整;恢复 1876 年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青年土耳其党几经迫害与分裂,于 1906 年决定在军队中发展组织,并把总部由巴黎迁到帝国各种矛盾焦点的马其顿的萨洛尼卡。青年土耳其党在1907 年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马其顿、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阿拉伯等地的民族主义组织接受了该党纲领;同时准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武装起义的方针决定了青年土耳其在军队中发展组织。1908 年,驻马其顿的第二、第三陆军兵团的部分军官加入革命组织,而被称为哈米德二世第二卫队的阿尔巴亚军团也同情青年土耳其党。该党同保加利亚、希腊游击队也建立了联系。7 月 3 日,马其顿地区雷士那城的土耳其军官、青年土耳其党人尼亚齐首揭义旗。7 月 23 日占领萨洛尼卡。在起义军强大攻势下,哈米德二世被迫在当日夜晚发出诏书,宣布立即恢复宪法,并在短期内举行全国大选。

革命取得初步胜利后,在长期暴政压抑下的土耳其像解冻了的冰河,迎来了政治生活中的早春季节。曾经势不两立的派别、民族、互相握手言欢, 阿訇和牧师并肩而行,各种社团应运而生。诗人特费克·费克雷在 1900 年曾悲叹“迷雾笼罩的黑暗”,此时却在歌颂“灿烂的早晨”。

粉碎封建复辟势力 12 月 17 日,新议会开幕。青年土耳其党人在 230

个议席中占 150 席。该党领袖阿赫梅特·里扎当选为议长。

1909 年 4 月 13 日,效忠于哈米德二世的阿尔巴尼亚军团、特务队、被裁的机关冗员等反革命势力在首都举行政变,新政府成员纷纷出走。哈米德二世宣布废除宪法、解散议会、改换内阁。青年土耳其党人在萨洛尼卡、莫纳斯特尔建立行动军,在司令马赫穆德·谢夫凯特和参谋长凯末尔率领下, 于 4 月 27 日平息叛乱。随后,议会举行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废黜“血腥素丹”哈米德二世的决议。另立其弟穆罕默德五世(1909—1918)为素丹。在希尔米内阁中,青年土耳其党人掌握实权,如塔拉特为内务大臣,谢夫凯特为国防大臣。

从 1909 年至 1911 年,青年土耳其党人一直掌握着大权。1911 年底、1913 年初,由于实行专制、违反宪法而被反对派两次倒阁。1913 年 6 月,总理大臣马赫穆德·谢夫凯特被暗杀以后,土耳其建立了以陆军大臣恩维尔、内务大臣塔拉特和海军大臣杰马尔“三雄”组成的军事独裁政府。该政府的专制横暴程度不亚于哈米德二世。

该政府于 1913 年颁布《奖励工业法》、《实施地籍法》和允许个人向银行抵押土地。在民族问题上积极推行泛奥斯曼主义、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但实质上土耳其民族主义才是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政策。这种政策激起了阿拉伯人的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