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玉米病虫害的防治

一、玉米病害

(一)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

  1. 症状玉米的大斑病和小斑病(图 2-5 和图 2-6)均可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上,但以叶片受害最为严重。①大斑病的病斑大而少,长 5— 20cm。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沿叶脉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的棱形大斑;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长黑褐色霉层。②小斑病的病斑多而小,长约 1cm,一叶片上有几十到上百个病斑。常见的病斑有椭圆形、近长方形和纺锤形。

  2. 发病条件在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气候条件下最适合发病。山区的玉米叶面上的露水持续时间长,有利于病菌的入侵。在过于密植阴蔽、低洼渍水、连作地发病较重。

  3.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良种;②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③ 发病初期用 50%可湿性多菌灵 500 倍或用 50%退菌特 800—1000 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 800—1000 倍液,每 0.067ha 用 60—75kg 喷雾。

(二)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1.症状

  1. 玉米丝黑穗病(图 2-7)是一种苗期感染,多在后期表现症状的系统性病害。雄穗受害,部分或全部花器变形,颖片增多,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其内充满黑粉;果穗发病,除苞叶外,全部被病菌破坏,变成一大团黑色干粉。

  2. 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被害部分因病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状, 故又称瘤黑粉病(图 2-8)。病瘤表面包有白色或淡红色的薄膜,后期薄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较小,产生的黑粉也很小,而茎节和穗上的病瘤较大,产生的黑粉也较多。

  1. 发病条件
  1. 丝黑穗病 春玉米播种后遇上低温干旱天气,发芽出苗慢,病菌侵染的机会多,往往发病严重;此外,整地粗放,播种过深,出苗慢,易感染, 且发病率高。

  2. 黑粉病(图 2-8)为喜高温多湿的病害,高温多湿有利于越冬孢子萌发。山区多云雾湿度大,发病率较平原地区高。

  1.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晒种、选种;②适时早播,促使种子早发芽出苗;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烧掉病株,并实行轮作;④用

    15%羟绣灵0.15kg 拌种 50kg 或用 50%萎绣宁,或拌种子量 0.5%的多菌灵拌种消毒;

⑤发病初期用 20%萎绣宁 0.15—0.2kg,对水 50kg 喷雾。

(三)玉米纹枯病

  1. 症状 玉米纹枯病(图 2-9)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严重时可扩展到苞叶。病斑最先在近地面的叶鞘发生,并逐渐向上部叶鞘和叶片蔓延。初期病斑呈椭圆形,后扩展呈云纹状不规则形大斑,病斑中央草绿或草黄色, 边缘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长白色菌丝体。

  2. 发病条件 阴雨潮湿天气,发病严重;在低洼、排水不良及过度密植、偏施氮肥等条件下,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发展。

  3. 防治措施 ①注意开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和过度密植;②每 0.067ha

用 5%井岗霉素水剂 100—150ml,对水50kg 喷施;③用 50%纹枯利乳剂 500 倍液喷施;④50%退菌特 50g,对水 50kg 喷施。

(四)玉米霜霉病

  1. 症状 玉米霜霉病(图 2-10)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幼苗受害,全株叶片淡绿色,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变黄枯死。成株受害,多从植株中部的叶片基部产生淡绿色至黄绿色长条形病斑,不断向叶尖方向蔓延,并互相愈合, 使叶片变黄绿色最后枯死。阴雨天气或露水未干时,病叶的正、反面可见白色霜霉状物。

  2. 发病条件 玉米幼苗在 5—6 叶期最易感病。广西春玉米在 4—5 月,秋玉米在 8—9 月是霜霉病盛发期,如果这期间降雨量多,相对湿度高,露水重, 则发病严重。在河边、沟边及低洼地受害较重。

  3. 防治措施 ①加强检疫,选用抗病良种;②发病初期结合拔除病株,进行药剂防治,每隔 7—10 天喷一次,连续喷 2—3 次;③用 25%甲霜灵 800

—1000 倍液或 600 倍 65%代森锌液,或 40%乙磷铝 250 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