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花生病虫害

一、花生病害及防治

(一)花生青枯病

花生青枯病俗称死藤、死蔸和花生瘟,是广西花生的重要病害(图 4-3)。发病率一般在 5%—10%,严重地块达 50%以上。花生植株在结荚前发病的颗粒无收;结荚后发病的损失可达 60%—70%以上;收获前才发病的损失较轻。

  1. 症状 此病多在花生开花期前后开始发生。植株感病初期,只在白天表现轻度萎蔫,晚上至早晨期间仍能恢复正常。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全株失水枯萎,不再恢复,但叶片仍保持青绿色,故称为青枯病。此时,拔起病株, 可见主根尖端软腐,颜色变褐。纵剖病株根颈部可见到维管束变深褐色条纹状,横切根颈,可见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呈黑色小点,用手挤压切口,有污白色细菌液流出。植株从发病至枯死需 7—15 天,少数可长达 20 天以上。

  2. 发病规律 本病由细菌侵染引起。病原菌主要在各种感病寄主植物的残体、带病堆肥和土壤中越冬或越夏,第二年从花生根部伤口侵入,随即迅速繁殖,在根茎部的维管束中蔓延,破坏花生的输导系统,使花生植株凋萎。过去认为花生枯萎是由于输导组织里有大量细菌堵塞和破坏,经近年试验证实是由于细菌在输导组织中分泌一种毒素,使花生细胞中毒,丧失吸水机能所致。病原菌可借灌溉水、堆肥、农具等传播。一般花生在开花初期发病, 结荚盛期达到发病高峰。瘦瘠沙土连年种植花生,在高温多湿天气(其中 27

—32℃最适发病)发病重。开花期如久旱之后多雨,雨后突然转晴,或时晴时雨,往往大量出现病株。不同品种的抗病程度有明显差异,一般蔓生型品种抗病力较直立型强;而直立型品种中,狮头企、越南豆等抗病力又比较强些。

  1. 防治方法
  1. 轮作。花生与水稻轮作(早造花生,晚造水稻或早造水稻,晚造花生)是防治核病较好的方法之一。旱地可与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实行 2—3 年轮作。

  2. 选用抗病品种,增施有机肥料,提高花生抗病力。

  3. 清洁田园。发病期间拔除病株集中深埋,并在病穴撒石灰。收获后将田间病株集中烧毁。发病后进行药剂防治,效果不大。

(二)锈病

锈病是一种暴发性病害,一般在高温多雨、偏施氮肥、种植过密过旺及田间郁闭情况下发病率较重。锈病从花期开始发生,由下部老叶先发病向上扩展。受害部位主要是叶片,且以叶背为重,而叶柄、托叶、茎、子房柄和荚果均可感病。发病初期在叶背长出针头状小白点,几天后,病斑变黄绿色, 随着病斑扩大,表皮破裂,露出铁锈色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病斑呈圆形,直径约 1mm。长满夏孢子堆的叶片很快失绿变黄干枯,出现早衰现象, 重者全株死亡,荚果不能成熟而烂掉,造成严重减产(图 4-4)。

防治方法

  1. 选育抗(耐)病品种 目前耐病品种有粤油 551、粤油 22、恩花 1 号、战斗 2 号和汕油 3 号等。

  2. 加强栽培管理 开沟作畦,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重施土杂肥,

追施磷、钾、钙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适期早播,避过春花生后期病害流行季节。

  1. 药剂防治 刚开始发病时即喷药防治,以后每隔 10—15 天喷 1 次, 连续喷数次,每 0.067ha 每次喷药液 60—75kg。常用的药剂有:

①1∶2∶200 波尔多液;

②50%胶体硫 150 倍稀释液;

③95%敌锈钠 600 倍稀释液;

④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稀释液。

(三)叶斑病

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图 4-5)。这两种病害能混合发生在同一植株甚至同一叶上。轮作地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重茬年限越长,发病就越重。花生生长中后期易感病。

  1. 褐斑病:多发生在叶正面,病斑为黄褐色或暗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 直径约为 4—10mm,病斑周围有一清晰的黄色晕圈,似青蛙眼,叶背颜色变浅,无黄色晕圈。有时在病斑上产生灰白色的霉状物。在茎、叶柄和果针上形成椭圆形病斑、暗褐色稍凹陷。

  2. 黑斑病:发生比褐斑病晚,病斑小而圆,暗褐色或黑褐色,直径为 1

—6mm。病斑边缘较褐斑整齐,无黄色。防治方法

  1. 轮作及清洁田园:大面积实行水旱轮作,早造种花生,晚造种水稻; 旱地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花生收获脱粒后,清除病残株和落叶,烧毁或用作水田肥料。

  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第一次药,以后每隔 10—15 天喷 1 次,连续喷 2—3 次。常用药剂有 1∶2∶(150—200)倍波尔多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稀释液;50%胶体硫 150—200 倍稀释液;65%代森锌

可湿性粉剂 400—500 倍稀释液;75%百菌清 600—800 倍液。

(四)花生冠腐病

花生冠腐病又叫黑霉病,广西各地均有发生。花生种子出土前感染,引起种子腐烂;苗期感染引起根冠或根颈部腐烂。花生感染冠腐病后常造成缺苗。

冠腐病发生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幼苗根颈部感病后,初在表皮上呈现黄褐色斑,病斑迅速扩大,表皮纵裂,组织干腐,最后病部只剩下破碎的纤维组织,结果地上部茎叶因失水而使小叶片对合,并失去光泽,叶缘稍向内卷, 植株枯萎。病株拔起易折断,断口在根颈部分,在断口及其附近病斑着生黑色霉状物。纵切病部可见髓部及维管束变暗褐色(图 4-6)。

防治方法

  1. 选用健壮种子:该病主要是种子带病,为此,选择健壮种子,尤其是健壮的翻秋种子,是当前有效的防治措施。

  2. 播前晒种:播种前几天,先把花生种连壳曝晒 2—3 天,每天晒 4

—5h,然后剥壳选种,这样可提早 1—2 天出土,并减少烂种。

  1. 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涝及降低土壤湿度。

  2. 药剂防治:用 50%多菌灵或四氯苯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量的 0.2%,也可用 0.5%的 25%菲醌拌种,防治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