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防治病虫害

(一)香蕉的主要病害

  1. 香蕉束顶病 俗称“蕉公”,是一种病毒病害(图 8-3)。此病最典型的症状是新生的叶片一片比一片短而窄小,以致病株矮缩,叶片硬直并成束长在一起,束顶病由此得名。病株老叶颜色比健株的较黄,但新叶则比健株的较为浓绿。叶片硬而脆,较易折断,在嫩叶上有许多叶脉平行的淡绿和深绿相间的短线状条纹。在叶柄和假茎上也有浓绿色条纹,农民称它为“青筋”。“青筋”是诊断早期病株的一个特征。病株分蘖多,病株的根头变紫色,无光泽,大部分的根腐烂或变紫色,不发新根。早期受害的植株矮小最为显著,病株不结蕉。后期受害的植株,有时也能结蕉,但蕉果畸形细小。本病的初侵染源是病株及其吸芽,新区和无病区是带病的吸芽,而后由香蕉交脉蚜传染。防治上应考虑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防治蚜虫。防治的措施主要有:
  1. 严格选取无病蕉苗。

  2. 挖除病株。

  3. 加强土肥水管理。

  4. 合理轮作。

  5. 每年 9—10 月,及时喷药消灭传播媒介——交脉蚜。

  1. 香蕉花叶心腐病 是一种病毒病害(图 8-4),它比香蕉束顶病更为严重。早期感病植株生长矮缩,甚至死亡。成长植株感病后则生长较弱,不能结实,即使结实也不能成长,损失很大。病株在整个叶片上或局部叶片上, 产生断断续续的或长或短的褪绿黄色的条纹或黄色梭形环斑,条纹由叶缘开始发生向主脉方向延伸,宽 1—15mm,严重时整个叶片呈黄色条纹与绿色部分相间的花叶病状,叶片两面都有,但以叶面较为明显。在幼株的嫩叶上, 条纹较短小,呈灰黄或黄绿色。随着叶片的老熟,条纹逐渐变为黄褐色至紫黑色,最后成为坏死条纹和坏死圆斑。顶部叶片有扭曲和束生的倾向,感病植株显著矮缩,甚至死亡。当病害进一进发展时,病株嫩叶可呈现严重黄化或黄斑驳病状。在心叶及假茎内部的不定部位置上产生黑褐色至黑色水渍状病部,病部随后坏死,变黑褐色而腐烂。本病初侵染源是病株及吸芽。远距离传播主要是带病毒的吸芽,病区内的自然传播媒介是棉蚜和玉米蚜。防治方法与束顶病基本相同,但重点应抓以下几点:
  1. 发现病株时,应在最短时间内全部挖除。

  2. 实行检疫,严禁从病区调入种苗。对于新引进的品种,应先隔离种植观察。

  3. 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4. 喷药防治棉蚜和玉米蚜等传播媒介。

  1. 香蕉叶斑病 是香蕉普遍发生的病害,常见的有褐缘灰斑病、灰纹病

和煤纹病三种,其中以褐缘灰斑病最为严重。由于香蕉叶斑病为害叶片,影响光合作用,造成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时可减产一半以上。

  1. 症状 褐缘灰斑病,最初产生褐色与叶脉平行的条斑,后扩展成黑色的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以后病斑中央呈灰白色,周围黑褐色,斑面着生稀疏的灰色霉状物。病斑多时,全叶枯死。

灰纹病 初生小椭圆形的病斑,后扩展为两端略尖的长椭圆形的大斑。病斑的中部呈灰褐色,周围褐色,有不明显的轮纹。病斑外绕有明显的黄色晕圈。病斑背面生灰褐色霉状物。

煤纹病 病斑多发生在叶片的边缘,与灰纹病的病斑常不易区别,但煤纹病斑多呈短椭圆形、褐色,斑面的轮纹较明显,病斑背面的霉状物呈暗色。

  1. 发病规律 香蕉叶斑病属真菌性病害,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寄主病部或植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寄主叶面萌发芽管,自表皮侵入叶肉而引起发病,病部上又产生分生孢子辗转传播为害。常发生在温、湿度较大的季节,在 5 月开始发生,7—8 月间遇雨发生最为严重。土壤排水不良,植株根部发育不良,在象鼻虫为害较严重的情况下,发病较严重。

  2. 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排灌,合理施肥,及时防虫,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清除病原。冬季清除蕉园植株上的病叶和地面病残叶,以消灭初侵染源。在植株生长期间,病害均先从基部叶片开始发生,所以及时割除下部病叶并烧毁,既消灭再侵染病源,又使蕉园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发生。

③每年 4,5,6 月各喷 1—2 次 1∶1∶100 波尔多液(加 0.2%木茨粉或面粉),或用 50%多菌灵或 50%托布津各 1000 倍液。

  1. 香蕉炭疽病 香蕉炭疽病在蕉园香蕉生长期开始受害,在运输期间为害最严重,造成很大损失。
  1. 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成熟或将近成熟的果实,也可为害蕉花、蕉根、蕉茎及主轴。被害果实多发生于近果端部分,起初发生褐色或黑褐色小圆斑, 并迅速扩大或几个病斑合并,常在 2—3 天内全果变黑,果肉腐烂。老病斑后期凹陷,并在上面产生许多朱红色的粘质小粒,被害的果梗和果轴,表现为黑色病斑,后期也产生朱红色的小点。

  2. 发病规律 香蕉炭疽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感病的蕉树上越冬。第二年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落在青果上,在湿润时发芽侵入果皮,最初病菌在果皮内发育很慢,到果实成熟后期,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迅速生长,在果皮上产生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不断进行重复侵染。果实在贮运期间还可以通过接触感染,病菌侵染果实后发展很快,2—3 天内熟果就迅速发病腐烂。

  3. 防治方法

①药剂保护果实 在结果始期开始选喷下列药剂: A.1∶0.35∶100 的 波 尔 多 液 。B.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C.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上述药剂每隔 40 天左右喷

1 次,共喷 2—3 次。

②适时采果 以果实成熟度 75%—85%时采收最好,过熟时容易损伤及易感病。采果应选择晴天,采果及贮运时要尽量避免损伤果实。

③果实包装前应用 500—1000 倍稀释液托布津或多菌灵浸果处理。

④贮运室用 5%的福尔马林喷洒,或用硫黄熏蒸 24h 进行消毒。

  1. 香蕉镰刀菌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图 8-5),是国际植物检疫对象。在广西主要为害西贡蕉。
  1. 症状苗期症状一般不明显,但到接近结实时,下部叶片变黄,最初在叶片边缘发黄,然后逐渐向中肋扩展,与叶片深绿色部分分界明显,有时整片叶发黄。感病叶片迅速枯萎,叶柄在靠近叶鞘处下折,以致病叶下垂, 其后上部叶片相继发病下垂,病叶由黄色变为褐色而干枯。病株最后一片顶叶往往很迟伸出或不能抽出。最后病株枯死的,形成枯杆及倒挂着干枯的叶片。病株多数未能抽蕾结实即已枯死的,少数抽蕾结实后也随即枯死,个别不枯死的,但果实发育不良,质量低劣。

本病属维管束病害,剖视病茎内部,症状明显。健株根茎和假茎的横切面或纵切面,其组织呈洁白色,几分钟后氧化呈淡黄色。但在初发病的根茎部纵切面上,可以看到在中柱髓部和周围以及皮层薄壁组织间有黄红色病变的维管束,成斑点状或线条状,越近茎基部,病部颜色就越深。在病株茎部横切面上,可以看到黄红色病变维管束斑点。

  1. 发病规律香蕉枯萎病的病原是一种镰刀菌。其病菌是一种土壤病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多年。本病的初次侵染主要来源于带病的吸芽及病土。在土壤中,病菌通过受伤或无伤的幼根,以及受伤的根茎,向假茎及叶部蔓延。当母株发病枯死后,病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调运苗和粘着病土的种苗,是病害传播的主要途径。

  2. 防治方法

①严格限制从国内外病区输入粉蕉、西贡蕉,以及可能感病或带病的蕉类。

②发现病株要立即挖除,就地晒干烧毁,在已清除了病株的土壤上撒施大量的石灰消毒,或以 2%福尔马林消毒。

③发病严重的粉蕉园或西贡蕉园,最好改种抗病性强的香蕉或大蕉。

④发病地实行与甘蔗轮作 1—2 年,防治效果很好。

(二)香蕉主要虫害

  1. 香蕉象虫属鞘翅目,象虫科,又名香蕉象鼻虫,俗名香蕉蛀虫。常见的有两种,即双黑带象甲和香蕉象甲两种。两种象甲的幼虫和成虫均取食叶片和蛀食假茎及叶柄,受害植株假茎蛀道纵横交错,虫道口堆积虫粪,严重时假茎易折断或腐烂以致全株枯死。广西终年都有发生为害,以 5—9 月为害较严重。

防治方法

  1. 严格执行蕉苗检疫制度,禁止有虫蕉苗进入新区。

  2. 清除虫源。结合冬季清园将有虫的叶鞘割除,也可在产卵期剥除假茎外层枯烂部分集中烧毁。收获后的残株、假茎内的象鼻甲应及时清除。

  3. 人工捕杀。每年在象甲成虫产卵期间,人工捕捉群集于叶鞘基部或枯老假茎外鞘内的成虫。

  4. 药剂防治。在叶柄基部与假茎联接陷凹处,撒入少量茶枯粉,可杀死大部分成虫和幼虫。春季在叶柄间和假茎基部喷洒敌敌畏

    1000 倍液。

  1. 香蕉卷叶虫又名蕉苍虫或香蕉弄蝶。幼虫咬食叶片,并吐丝将叶卷成筒状,藏身其中,取食时伸出头部,咬食卷筒上或卷筒旁边叶片。发生严重的蕉园卷叶累累,叶片残缺不全。光合作用的场所大大减少,从而阻碍生长,

影响产量。广西一年发生 4—5 代,成虫活动和产卵在 3 月上旬就开始出现。防治方法

  1. 人工摘除虫苞。

  2. 在幼虫低龄期,用 90%敌百虫 800 倍稀释液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