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杨贤江(1895—1931 年),又名李浩吾,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地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

①论教育的本质。杨贤江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是适应生产劳动的需要产生的, “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①。在原始社会,由于生存的需要,教育与劳动是密切联系的,教育是社会所需要的劳动领域之一。但是当社会产生了阶级和阶级对立后,这种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教育出现了五大特征。第一,社会出现了治人的“劳心者”和被治的“劳力者”,教育属于统治阶级的,劳动属于被统治阶级的,教育与劳动分了家。第二,教育权跟着所有权走,教育成为少数有钱人的专利品。第三,教育成为统治阶级支配被统治阶级的工具。第四,出现了统治阶级有组织有制度的教育与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进行“行动教育”两种教育形式的对立。第五,出现了男女教育的不平等。由于这些变化,教育逐渐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工具。由此,他对一些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他指出“教育神圣说”、“教育中心说”、“教育清高说”、“教育独立说”等观点都是错误的。

杨贤江认为,教育是属于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是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它是以社会的经济结构为基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同时教育也受政治的制约,它不仅由生产过程所决定,也由政治过程所决定。他批判了“教育万能说”、“教育救国说”和“先教育后革命说”等思想。但他指出教育也不是无能的,教育只能是革命力量的一个方面军。

②关于教师的历史使命。关于教师的阶级属性问题,杨贤江认为教师属于被支配阶级而不属于支配阶级。教师不占有生产手段,靠出卖劳动为生, “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同为受人的支配而生存的;因之他们就也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终于脱离不掉被支配者的地位”①。他认为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属于被支配阶级,因此他们是革命的依靠力量,而不是革命的对象。他特别指出小学教师出身于社会贫困阶层的较多,他们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也必须参加革命工作。

杨贤江指出,在社会变革的现阶段中,教育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非常重大。为了很好地担负起这一使命,教师对革命要有所认识,了解教育与革命

① 《新教育大纲》,上海南强书局 1980 年再版,第 24 页。

① 《新教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135、132、133、143 页。

事业的关系。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不仅要研究革命理论,还要把革命的道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去接触社会实际, 参加革命工作,培养他们对革命的认识。他还认为,教师对民众也有应尽的责任,教师“应从讲坛上解放,向着社会民众走去,参加甚或领导社会民众运动。”②他认为学校不仅是民众的学校,还应成为当地文化的中心。

杨贤江认为,教师要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应“把自己这一集团的力量完全积聚起来,形成一种社会势力”③。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结社。他认为, 教师的结社运动,其性质与工会组织运动的性质相类似,是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教师结社运动的目标是“争取彻底的民主主义,获得批判的自由与生活的安定。”④

杨贤江除了上述有关教育理论的论述,还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问题的思想,并写了大量的文章分析当时的教育问题,指导青年和学运, 为革命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无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师范教育中,杨贤江的著作是主要参考书。当然,他的教育理论也有不完善、不精确的地方,这我们要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不能苛求于前人。

② 《新教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135、132、133、143 页。

③ 《新教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135、132、133、143 页。

④ 《新教育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135、132、133、14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