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育
1941 年 6 月,法西斯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奋起抵抗,从此苏联进入了卫国战争时期。
战争爆发后,各级学校教育也很快被纳入战争轨道。随着战争的进一步
发展,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作了必要调整,使之适应战争的需要。在学校中加强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对适龄青年增加了军事训练课和军事常识的讲解。同时还专门增设了农业理论课和农业实践课,使学生参加一定的农业劳动, 保证战时农业生产的发展。1942 年,苏联对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国防和劳动所必需的内容。同时,各级学校加强了政治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由于战争,不少儿童与父母失去了联系,一些儿童无人照管,为此,政府机构组织和开办了两种类型的学校:一种是对因战争而失去父母或与父母失去联系的孤儿,给予妥善安置,有的被收入“儿童之家”进行照顾,有的送到专门组织的学校学习;另一种是对从前线或接近前线地带有组织地疏散下来的儿童,为他们开设学校。在一些后方地区,特别组织一些寄宿学校, 使成千上万的儿童得到了妥善安置并继续受到教育。
战争也影响了普及义务教育工作,1943 年 7 月俄罗斯人民委员会对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作了适当变更。在农村实施小学普及教育,在城市和工人镇实施 7 年制普及义务教育,并采取多种措施尽量防止儿童辍学。同年,为战争初期辍学,已在工厂或农业部门劳动的青年设立了工厂青年学校和农村青年学校。这两种学校,在战争时期及战后年代也为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方面,战争初期也受到很大影响,高校招生人数和高等学校数目都大大减少。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保证各专业必要的学生人数和扩大培养战争期间所急需的专家,苏联政府免除了部分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学生以及所有高校和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班学生的兵役义务,同时扩大了与军事和国防相关的专业的学生数。随着战争胜利的临近,又加强了综合性大学和社会科学专业的教育。
战争后期,整个形势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在收复地区,学校很快被重建起来。但由于战争的破坏,学校设备受到重大损失,师资力量也有所削弱,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43 年 6 月,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改进学校教学工作质量的措施》,规定实行毕业生考试和毕业生证书考试制度,对考试成绩优良,有良好操行的中学生颁发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1945 年又规定奖章获得者可免试升入大学。
整个卫国战争过程中,苏联的学校为国家输送了数百万的红军指战员、军事工程人员和各行各业的专家、劳动者,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