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①民主与科学教育受到重视。袁世凯统治时期,学校里毫无民主与科学教育的地位。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学校教育逐步排除了封建性的内容,开始重视科学教育。1916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通知,撤销 1915 年袁世凯颁布的“教育纲要”。10 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删去了“读经”及有关内容。1917 年 5 月,宪法审议会否决了将孔教定为国教的提案, 并撤销了 1913 年宪法草案中所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体”的条文。学校教学开始重视科学教育,在中小学加强了自然科学教育和职业教育, 大学增设了一些自然科学系,不少学校还设立了实验室和科学馆。同时,教材中增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方面的内容,教学上开始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②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1912 年颁布的学制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学,高等小学仍分别设立。到 1915 年,袁世凯公布的《国民学校令》中,规定只准许小学一二年级男女合班上课,三年级以上男女只可同校,不准同班。新文化运动对这种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状况进行了猛烈抨击,他们积极宣传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主张男女有平等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主张男女同学。1917 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三届会议向教育部提出推广女子教育案。1920 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随后各大学都陆续招收女生,一些比较进

步的中学开始男女合校,甚至同班。这些措施,改变了自有学校教育 3000 多年来男女不平等的状况,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1922 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 从教育制度上得以肯定下来。

③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教育界强烈要求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1917 年 10 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决议通过

《推行注音字母以期语言统一案》,要求教育部选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到各省区,以为将来在小学实行国语教学做准备。1918 年,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在文学革命的推动下,1920 年,教育部明令公布,全国各

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国文改为白话文,并规定到 1922 年止,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改为白话文。中学教科书、高等学校的讲义也随之采用了白话文。这样,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步被淘汰,在教学上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④各种教育团体的建立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下,教育界思想十分活跃,由于教育改革活动的开展,全国建立了许多教育团体。主要有:1914 年建立的“中国科学社”,1915 年由各省教育联合会及特别行政区教育会派代表组成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 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1 年由实际教育调查社、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编辑社合并成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3 年成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这些教育团体,集中了当时教育界的一些知名人士,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发动教育改革运动。在这些教育团体和一些教育家的推动下,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方面,1917 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容并收”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这以后全国各大学都纷纷按北大的制度办理, 从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小学教育方面,加强了科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时,引进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凯兴斯坦纳的“劳动学校”,以及设计教育法、道尔顿制等。最后,对学制进行了一次全面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