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 年代和 30 年代苏联的体育事业

从 20 年代初,直至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苏联的体育事业在大约 20 年左右的和平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1922 年 6 月,俄共(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建立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体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共和国的体育工作。1924 年初,在共和国各省市及大部分县区内,先后建立最高体育委员会的下属机构——体育委员会。不久,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加盟共和国也都成立了最高体育委员会及其地方体育委员会。

1929 年 3 月,俄罗斯共和国最高体育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上作出决定:必须同体育工作中单纯纪录主义和不问政治的倾向作坚决的斗争,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在群众中普及体育运动。

1928 年,第一届全苏运动大会在莫斯科隆重召开,这是苏联有史以来最

大规模的全运会。参加大会的运动员共 7225 名。其中 600 名运动员是来自捷

克斯洛伐克、德国、英国、法国、挪威等国的代表,反映了苏联 20 年代对外体育联系的扩大。

进入 30 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为其体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1930 年 4 月,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通过一项决议,决定成立全苏体育委员会,作为领导和监督全苏体育工作的统一国家机关,后来, 又于 1936 年 6 月改在苏联人民委员会下设立全苏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各边区、州、市和区的劳动人民代表执行委员会下设立该区、州、市和区的劳动人民代表执行委员会,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体育运动的领导。

苏联国家体委建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在全国实行新的体育制度—— 劳卫制。

1931 年 3 月,全苏体育委员会根据共青团的建议,制定并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锻炼考核制度(简称劳卫制)。劳卫制条例规定,凡考核达到劳卫制条例标准的适龄男女,均可获得全苏体育委员会授予的劳卫证章(纪念章)和证书。劳卫制的实行,调动了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劳卫制成了苏联体育教育制度的基础。

30 年代苏联体育的另一件大事是各行业全苏性志愿体育协会的建立。

1936 年,各生产部门在各产业工会中央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全苏性志愿体育协会。其目的是加强对企业、机关、学校等单位体育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这一环节体育组织的作用。各志愿体育协会都制定自己的会章、向会员颁发会员证,规定会旗和会徽,统一制作运动服。这些措施有助于加强体育活动参加者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志愿体育协会的建立促进了苏联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这一时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体育活动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和运动会上创造了优异成绩。发展最快的体育项目是体操、田径、足球、滑雪、举重。此外,在射击、举重、滑冰、游泳、摔跤等项运动方面,也有较大发展。

1939 年,苏联政府规定,每年的 7 月 18 日为全苏体育节(后又改为每

年的 8 月第一个星期六)。每年这一天,将总结和检阅全苏体育运动的成绩, 以吸收更多的国民参加体育运动。1934 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将向最优秀的苏联运动员授以“功勋运动员”的称号,这有利于激励运动员为国争光。

20 年代至 30 年代,苏联的体育,为培养和造就整整一代具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崇高的思想品质的苏维埃人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