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级各类教育
①干部教育。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根据地特别重视对党、政、军干部的教育和培养,始终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先后开办了许多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主要干部学校如:苏区时期的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中央党校等。
红军学校创办于 1931 年,到 1933 年共办了 6 期。其任务是:“培养一大批工农分子的军事政治干部,以供充实红军各部队创造铁的红军及扩大红军以及地方武装的需要。”①叶剑英任校长兼政委。1933 年 11 月,红军学校与苏维埃大学军事政治部合并成立红军大学,分指挥、政治、参谋 3 个系, 培养营团级以上干部。此外还有一个高级班,培训军以上干部。
1934 年 10 月,红军开始长征。1936 年,在红军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在延安,林彪、徐向前先后担任校长。抗大的任务是培养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骨干力量。教育方针是:“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 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课程以政治课、文化课和军事技术课为主。教学上突出“少而精”、“理论与实际并重”、“理论与实践联系”、“军事与政治并重”等原则。抗大的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也参加实际的战斗。
8 年抗战中,抗大总校共办了 8 期,在晋察冀、鄂豫皖、晋东南、苏北、
苏中、华中、太行等根据地办了 12 所分校,先后培养了 20 多万名军政干部。
1941 年,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干校合并成
立延安大学。 1944 年鲁迅文学艺术学院、行政学院等也并入。延安大学分
- 个学院,行政学院,下设行政、财经、教育、司法 4 系;艺术文学院,下
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 4 系;自然科学院,下设工学、农学、化学和医学四系,这是解放区第一所工、农、理、医、文、艺综合性高等学校。
②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根据地的小学最初为 6 年,1933 年以后改为 5
年,初小 3 年,高小 2 年。1933 年 10 月,中央教育部发布《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规定小学教育要达到的程度为:政治水平上要达到了解马克思列
② 《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15、33—34 页。
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存资料,转引自王炳照等《简明中国教育史》第 326 页。
宁主义的基础;能了解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和策略;知识技能、身体要达到能满足目前斗争的一般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同时要准备将来学习专门知识技能的最低限度的基础。课程包括国语、算术、游艺、社会常识、科学常识、劳作等。教学方法上强调教育与政治斗争和生产劳动相联系,教育要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中等教育方面,在苏区设有短期师范和短期职业学校,没有普通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在华中、山东战前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有一定数量的中学。文化教育比较落后的地区,中等教育主要是师范学校。这些中等学校都从事干部教育,学制一般 2 到 3 年,但学生常常不到毕业即调出工作。此外,还有少数职业学校。
③全民识字运动。建立和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必须依靠广大有觉悟的工农群众,主要是农民。旧中国 90%以上的农民是文盲,这就成了革命根据地必须解决和克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苏区开展了全民识字运动。
1929 年,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中特别规定了关于红军的文化教育问题,要求各纵队政治部负责编制青年识字课本,开展文化教育。1930 年, 徐特立来到苏区,毛泽东委托他组织识字运动并指出:“游击区域应当有带游击性的教育。”①1932 年人民委员会令(第六号)《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专门对政府人员的识字问题作出规定,要求所有的省区县都设立识字班,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强迫识字,程度稍高的成立读书班。
1933 年 8 月,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布第十二号令《颁布夜校办法大纲》, 对群众的识字教育作了规定。要求一般的青年和成年男女必须达到“普遍的能作报告,能看各种文件,最低限度也要能看标语和路条”②。
识字教育的开展,主要按工作单位或居住地区,通过建立识字班、识字组或夜校来组织进行。此外机关、工厂、红军联队或村中的俱乐部、列宁室、列宁小学、工会等也负责识字工作。1933 年 10 月,中央文教建设大会决定从中央到乡均组织消灭文盲协会,“成为独立系统的、广泛的群众组织。在行政上,受各级教育部指挥、监督并帮助工作进行”③。识字教育的教材有《红色战士读本》、《看护识字课》和《工农三字经》等。
苏区的全民识字运动,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首创,它动员广泛,组织严密, 形式多样,成效显著,对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