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托马斯主义和改造主义教育理论

  1.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是一派以基督教哲学为基础的教育理论。托马斯是 13 世纪欧洲著名的哲学家兼神学家,他把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和神学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新的基督教哲学,认为无论精神还是物质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代表至高无上的智慧和善,从而建立了一个有秩序、有理性的宇宙。经院哲学又被称作托马斯主义哲学,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而丧失了其原有的地位。但从 19 世纪后半期开始,这一哲学理论又重新抬头,公开宣扬宗教信仰凌驾于世俗性世界观之上,神学凌驾于科学之上。20 世纪 30 年代,一批教育家以此为理论依据,反对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提出了以宗教教育为基础的教育理论。这派教育理论便被称为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

1936 年,美国出版了《青年的基督教教育》一书。这是教皇庇护十一世

于 1929 年发出的通谕,全面论述了“教育就应是基督教教育”的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学者马利坦出版了《在歧途中的教育》等教育专著,指责进步教育轻视对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混乱是由于人们对宗教的无知所形成的。这派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美国的威廉·麦古肯、罗伯特·亨利等。

①关于教育的领导权。新托马斯主义者上至罗马天主教皇,下至这一流派的学者,都非常重视教育,他们认为人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形象所创造, 注定要归于无限圆满的上帝自身的”①,而要达到这种与神性相统一的境界, 只有通过基督教教育。为此,他们提出教育的职责应属于教会,教会是神的法则的捍卫者、解释者和教师,具有上帝赐给的教诲人的特别使命与最高权威,只有它才能抚养和教育人的灵魂。马利坦还明确提出,如果把学校作为

① 瞿菊农译:《当代资产阶级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4 年版,第 61— 62 页。

国家的一个机关,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得不到保证,相反会遭到背弃。在他们看来,教育的领导权应掌握在教会的手中。

②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新托马斯主义者认为,教育具有两个方面的目的。教育首先在于培养和发展与神性相统一的人性。要把每个人培养为“真正的基督徒”使他们对上帝绝对地信仰,并且爱真理,爱公道。教育的另一目的是培养“有用的公民”,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公共利益,并且对整个社会负责。

为了完成上述教育目的,在教育内容上,新托马斯主义者特别重视文学和艺术课程,并且要求多读宗教方面的古书。在科学教育方面,他们要求教授数学、自然科学和科学史等学科,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上帝是一切知识的主宰”的启示。同时科学教育要以不触犯宗教原则为限。

新托马斯主义者还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混乱主要是“道德上的危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促进社会“道德力量的复兴”,才能拯救人类的“文明危机”。

新托马斯主义教育理论反映了帝国主义时期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已失去勃勃生气,一批教育家对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无能为力,不得不乞求于对上帝和对宗教的盲目信仰。这一理论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曾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