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教育体制的形成

1937 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以后全国的一切都立足于战争, 学校教育也被纳入战时体制的轨道,形成了战时教育体制的结构。

在学校教育纳入战时体制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战时需要,日本军国主义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学校师生思想的控制,1937 年,日本成立了“国民精神总动员同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国民精神总动员”活动,并规定每月 1 日为国民精神总动员日。“国民精神总动员同盟”大肆宣传军国主义思想, 散播“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等言论,强制人们去祭祀神灶,迫害具有反法西斯思想和反战言论的教师。同时,文部省也对中小学校实行更加严密的控制,极力灌输军国主义思想。1939 年 5 月,日本天皇向全国青少年发布敕诏,号召他们为战争牺牲自己的一切。1940 年 8 月起,全国各学校都组织了“报国队”。同年,又解散所有青少年团体,重新组成“大日本青少年团”。

在战时教育体制下,学校中的军事训练进一步加强。男学生经常到野外

进行训练,背上很重的三八式步枪,每天在麦田里行进四五里路。同时,大中学生被强迫参加劳动服役,还有许多青年被应征入伍。1941 年 12 月根据“国家总动员法”,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强令包括学生在内的 14—30 岁的男子

和 14—25 岁的未婚女子一律参加“国民勤务报国队”。在整个战争期间,大约有 340 万名学生被迫从事军需生产和粮食增产活动,300 万以上的少年被迫参加所谓的“勤劳奉仕”活动。为了给侵略战争补充兵源,1941 年,军国主义政府决定停止暂时免除文科大学生入伍的办法,派遣大批已超过应征年龄的人到军队服役。同时,首相东条英机还颁布了《战阵训示》。这以后, 大批学生被动员参加陆军或海军。

1941 年,日本颁布了《国民学校令》,仿照纳粹德国的做法,把小学校改称为“国民学校”,并规定“国民学校基于皇国之道,实施初等普通教育和基本训练。”同时,为了适应侵略战争补充人力的需要,缩短了中等教育的年限,改为中学 4 年,高等学校 2 年,高等学校中,大力减少文科教学, 文科学生减少了 1/3。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学生必须用 1/3 的时间到工厂、农村或战争服务机构工作。这一时期,学校中军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更加明显, 甚至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也渗透了军国主义思想。1943 年以后,日本进入所谓“决战阶段”,军国主义政府又陆续颁布了《中等学校令》、《学徒勤劳令》、

《关于教育的战时非常措施方针》、《决战非常措施纲要》,要求大中学校的师生全部参加战争服务工作。1945 年 5 月 20 日,日本政府又颁布了《战时教育令》,宣布国民教育进入紧急状态,强令关闭幼儿园,小学生实行疏散,所有的学校都暂时停办。至此,法西斯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日本学校教育进入了全面崩溃的边缘。日本投降后,《战时教育令》也随之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