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永恒主义教育理论是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给教育实践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发展起来的,它以古典实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指责进步主义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忽视受教育者对绝对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永恒道德的掌握,将教育看作是没有目标的不确定的过程;第二,忽视儿童智力和理性的发展,过于强调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仅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长、活动和个人经验的满足;第三,将教育看作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在批判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中,永恒主义教育者提出了自己的基本教育观。

永恒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先验的“实在”所组成的,世上存在着永恒不变的真理。对人来说,人性是不变的,永恒的。但人性并不是以完满的形式被赋予的,必须不断发展才能达到理性。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这种永恒的人性,它的基本原则也应是永恒的,正如艾德勒所说:“如果人是理性的动物,在全部历史时代中,其本性都是永恒不变的话,那么不管处在什么文化和时代,每一种健全的教育方案都必须具有某种永恒不变的特点。”①

在教学中,永恒主义者既重视给学生以系统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赫钦斯说:“教育包含着教学,教学包含着传授知识,而知识就是真理。”②在他看来,知识存在于绝对不变的和普遍的真理之中,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真理性的知识。同时,由于人类的最高属性是理性,因此要发展永恒的人性还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理智能力,以便使他们能够控制盲目冲动,按理性去生活,这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他们认为, 要完成这些任务,就要重视各种基础学科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的永恒性, 发展理性。为此,永恒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几乎“包括人类知识总和”的课程体系,其基础科目包括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宗教和数学、物理、生物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含有永恒性研究内容的课程。

他们尤其强调学生应多读哲学、历史、文学和科学等方面的古代名著, 认为那里蕴藏着大量真理性的知识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能使学生更切实地认识世界的永恒性并从中找到独立思考的源泉。永恒主义者甚至提出了“回到古人,回到柏拉图”的口号,他们列出读“百部名著”的计划,并于 1937 年前后在美国圣约翰大学推行。这些名著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和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关于哲学、历史、文学和科学方面的古典作品,如荷马史诗、《圣

① 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5、66 页。

② 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5、66 页。

经》、莎士比亚的著作、牛顿《光学》等。他们提出,在小学过程中,学生必须熟记古典杰作中的某些段落,中学则要学好古典语文、逻辑学、修辞学及数学等学科,从而为将来学好古典名著打下基础。英国利文斯还认为,“古典的学问是我们的各门学科得以生长的土壤,我们的各门学科最后就依靠这个土壤”①。基于这种对古典知识的高度重视,永恒主义者在课程论中将职业性的课程放在次要地位。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不能靠模仿或简单的参与工作来学习知识,而只能靠系统的、正式的传授。

在教学方法上,永恒主义者认为要按照学生自己的学习速度、接受能力来进行教学,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指出,如果迁就学生的懒散和所谓的兴趣,就会妨碍他们的才能的发展。学习的高效虽与学生的兴趣相关联,但更重要的是经过自身的努力和艰苦的工作,他们反对进步主义教育单纯追求兴趣、降低知识标准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