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教育

1933 年 1 月 30 日,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掌握了德国政权,全面实行法西斯专政。从此,德国的学校教育被纳入法西斯化的轨道,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1934 年 4 月 30 日,纳粹政府建立了国民教育部,由希特勒的朋友、纳粹党员、冲锋队的大队长恩哈德·卢斯特担任教育部长。国民教育部根据所谓“划一革新”的理论,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全面整顿和管理,统一规定学校的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具有狂热的纳粹主义思想的卢斯特,更是竭力贯彻希特勒的“种族论”和“争取生存空间”的思想,他们一方面大力鼓吹军国主义,叫嚷侵略有理,说什么“整个地球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争取生存空间是德国人的天职;另一方面又极力灌输种族论和宗教观念,说“日耳曼民族是上帝的选民”,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劣等民族“注定要遭到优秀民族的征服、奴役和毒杀”。全部教学,都充满着日耳曼主义、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任何具有民主倾向的内容一律被取缔, 凡有利于增强种族、战争、领袖和宗教观念的课程都大力加强。人种学、遗传学成了各级学校的必修课,德国文化、德国历史、德国地理受到极度重视, 体育课一律改为军事课。这一时期,各级学校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强调品行训练,其目的是培养效忠于纳粹政府的工具。

在初等教育方面,纳粹政府对初等国民学校予以极大重视。这种学校学制 8 年,分前后两个阶段各 4 年,所有儿童都要受完第一阶段的教育。儿童

6 岁开始入学,4 年后大多数学生继续接受第二阶段的教育,少数学生进入中等学校学习。在教学内容上,重视体育和德语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让他们自信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等的民族;养成对社会的责任心,以便将来能够负起优等民族消灭劣等民族的夭职;养成绝对遵守纪律和服从领袖的精神。可以看出,初等教育完全是为纳粹统治服务的。中等教育方面,各类中学的学习年限一律减少一年,由原来的 9 年变为

8 年,同时还大大压缩了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学校类型由原来的 5 种减少为两种:8 年制的德意志中学和 8 年制的文科中学(与国民学校的第一阶段相衔接)。此外,还有 6 年制的上层学校(与国民学校的六年级衔接),作为文科中学的补充。据统计,1935—1939 年间,德国中等学校的数目减少了一半。

中等学校中,德意志中学受到极大重视,纳粹政府将此作为中等学校的

主要类型。它特别强调“德意志学科”,不仅加重了德国文学、德国语文、德国历史、德国地理等学科的教学,甚至还开设了所谓“德国物理学”、“德国化学”、“德国数学”等课程,以此来贯彻种族主义原则,刺激民族主义情绪。德意志中学的数目比以前大有增加,这种学校在 1938 年招收的学生数占中学生总数的 38.3%。

在高等教育方面,纳粹党一上台,就采取措施,大大削减大学招生人数。他们减少了犹太人和女生上大学的名额,而强调根据对纳粹党的忠诚和在希特勒青年运动中的表现来招收学生。大学生人数从 1931 年的 12 万人锐减到

1939 年的 5 万人。在管理方面,原来实行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民主管理原则全部被废除,代之以法西斯式的统治。凡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不是被迫流亡,就是被关进集中营,到 1939 年,大学教师几乎有一半被更换了。在教学内容方面,体育是一门重要课程,并要求所有学生学习“种族学”。其它课程如法律、政治、历史、物理等都被涂上了明显的纳粹主义色彩。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希特勒青年运动、纳粹党和军事活动上,整个大学学术研究空气被涤荡 一空,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了。

在进行普通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辅之以“劳动服役”。1934 年,纳粹政府规定,在受完 8 年制的国民学校教育之后,城市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到农村进行 9 个月的服役,过所谓“乡村学年制”的生活。1935 年,纳粹政府又颁布了“劳动服役法”,规定所有 18 至 25 岁的男青年都必须到劳动服役营里服役一年。在劳动服役营中,一部分时间用来灌输种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大部分时间用于法西斯的军事训练和“劳动服役”。到 1939 年,有

250 万男青年和 30 万女青年参加过劳动服役。

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对学生的教育还在希特勒青年运动中进行。希特勒青年运动开始于 1922 年,到 1938 年希特勒执政时,成员已达 100 万左右。

1936 年起,希特勒取缔了一切非纳粹党的青年组织,强令所有的德国青年必须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0 至 14 岁的少年编入少年组,14 至 18 岁的青年编入希特勒青年团。希特勒青年运动通过组织集体游行、群众集合等方式,强迫青年尊重纳粹党确定的德意志传统,决心为德意志文化和德意志民族而斗争。

此外,纳粹政府还设立希特勒学校、全国政治教育学校和军事学校等各种特殊学校,以训练纳粹党的大小军政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