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在教育上的应变措施

抗战期间,由于国民党战场的失利,从 1937 年 7 月到 1938 年 10 月国民

党统治地区的高校108 所被破坏91 所,40%的中学陷入沦陷区和战区。 1939

年到 1941 年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丧。在这种形势下,国民党政府在教育上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

①南迁和调整高等学校。国民党政府将一批重点高校迁往内地,并加以调整。如将北大、清华、南开迁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河北省立女师一部迁到陕西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迁到四川重庆;东北大学迁到四川三占等,使师生不至流散,以保存高等教育的实力。到 1938 年底,共有 55 所高校迁移和调整。还将部分私立大学如厦门大学、东北大学等改为国立,以维持校务。

②救济战区师生。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战区设立了儿童教育团和国立中学,收容 12 岁以下失去亲人的难童和流亡中的中等学校师生。据统计,抗

战期间共设立了国立中等学校 48 所。为了解决战区流亡学生的生活问题,

1938 年对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设立贷金;同时允许战区各类学校的学生向非战区的学校转学、借读,专科以上经济困难的学生可申请贷款,中小学生可申请减免费。此外,为了配合抗战的需要,在学校教学中增加了兵役、防空防毒、救护训练等战时所需课程;对参加战时服务的师生规定了若干奖抚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