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化向更高一级演进的过程。实际上是指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和经济服务化,使得产业具有更高的附加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产业结构在需求拉动、科技推动、竞争促发等动因作用下的演进过程中,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针对现有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水下而言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过程,它使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通过自身不断高度化的构造,最充分地发挥其转换效力,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达到满足需求的最高潜能,显然,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实质就是随着科技发展和分工深化,产业结构不断向深加工度化,高附加价值化发展,从而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趋势。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业结构的重化工业化,是指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比重在轻重工业结构中不断增高的过程;第二阶段是高加工度化阶段,高加工度化一方面意味着加工组装工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原材料工业发展的速度,另一方面意味着加工业产品加工深度的不断深化;第三阶段是知识技术高度密集化阶段,即在高加工度化过程中,各工业部门越来越多地采用高级技术、导致以知识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尖端工业的兴起。这个阶段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成长摆脱资本积累局限性的过程。产业结构的成长开始突破工业社会的框架,实现向“后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变。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加工度化;2.高附加价值化;3.技术集约;4.工业结构软性化。

一个国家要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和较好的经济发展,使产业结构高度化,关键是要具有适宜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一方面取决于经济资源赋予程度和现有的经济条件适宜与否; 另一方面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规模政策、产业关系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等等。此外,也取决于采用何种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模式。

(二)产业结构成长的模式

产业结构的成长是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化阶段相吻合的,各国在工业化发展中的不同进程决定了产业结构成长的不同模式。

1.以产业结构成长的协调机制划分模式

  1. 纯粹市场机制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作为经济生活中“看不见的手”自动地调节着资源配置的均衡过程,也调节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产业结构的成长是以竞争为主要动力机制演进的,政府在很长的时期内不对产业结构的成长施加任何直接影响,政府对宏观的管理作用仍然是通过调节一整套参数体系而实现的。这一模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由于有发达的市场机制的基础,因此产业结构的成长侧重于依赖结构内部的自均衡、自调节过程;第二,外部的政策力量的作用是间接性的,它的隔离层是一整套市场参数体系,如价格、税收、利率及货币供应等等;第三,这种模式的产业结构政策大部分侧重在需求方面。

  1. 市场垄断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

二十世纪以来新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如日本、台湾、南朝鲜等,它们与典型的欧美资本主义相比较有几个不同的特点:1.市场经济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也就比较薄弱;2.在资本主义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国有财产体系与超级财团的资本一开始就是裹缠在一起,其界限不很明确;3.可支配资源的天然短缺,这使得迅速积累财富和完成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单凭市场机制的调节不可能很快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带有垄断特征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这一模人的产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国家于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二是短时期内迅速赶超典型资本主义的发达经济水平的战略目标。在这两个前提的促动下,政府——超级财团直接干预和影响产业结构的成长。一方面,国家规划和干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政府的决策作用触及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部门之间的均衡问题;另一方面, 政府直接干预了建立在高度技术基础上大批量生产体制的形成过程。

应当指出,在这种模式中,市场的作用并没有被取消掉,事实上,垄断加强了市场的组织程度,即使市场价格等参数系统因垄断而变形,但是这些参数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却大大加强了。同时,竞争机制也在更大的规模层次上表现得远比自由竞争时代更为强烈。

  1. 中央计划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中央计划型的产业结构成长模式。社会主义由于中央计划经济的力量,能够迅速地调配和转移资源,从而扶持在产业结构变革中起关键作用的重点产业。例如,在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政策的支配下,产业结构的成长可以迅速地实现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但是, 这种加快实现成长的阶段过渡,却并不能保证成长过程中产业之间的相互协调的程度。由于协调不够,因此虽然在形式上具有催化产业结构快速演进的

表现,但在实质上却导致了产业结构的种种矛盾。2.以技术开发的起点的不同划分模式

  1. 产品循环发展模武

产品循环发展模式所表现的是工业先行国的工业结构演变的态势。它包括这样一些过程。首先,由研究开发引出新产品,到国内产品市场形成,这是循环的第一阶段;从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到产品出口,开拓国际市场这是第二个阶段;随着国外市场的形成,需要输出资本和技术,与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或资源结合,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这是第三个阶段,在第四个阶段,由于国外生产能力的形成,又会使国外生产的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 这种所谓的“飞去来效应”的作用使得产品开发国逐步放弃或减少该产品的生产转向开放新的更高级的产品,开始新的产品循环。从新产品开发一,国内市场形成一产品出口一资本和技术出口一产品进口一开发更新的产品一⋯⋯,这一顺序不断循环上升,形成所谓的产品循环运动,带动了工业结构由劳动、资源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进而向技术集约型的演进。产品循环发展模式所描述的正是象美国这样的先进工业国的工业结构演变过程。见图2 一 1。

  1. 雁行形态发展模式

这是后发工业国为了弥补与先行工业国在结构上的差距而通常采取的一种发展模式。由于工业起步较晚,后发国家对一些工业新产品不得不依赖进口,因此国内市场最初是由进口的产品开拓的,这是第一个阶段;随后是引进技术或设备自己生产,在国内逐步形成新的行业、产业,通过产品国产化以替代进口并满足国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要,这是第二个阶段;随着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规模经济的逐步形成,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都进一步得到改善,再结合本国廉价劳动力或资源的优势,终使产品打出国外, 这是第三个阶段。雁形形态发展模式中上述的进口、国内生产到出口的进展过程,就象三只飞翔的大雁,它揭示了像日本这种后发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实现技术赶超过程中工业结构发展的态势,日本工业中很多部门如纺织工业,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的形成发展就是这一发展模式的最好的佐证①。见图 2— 2。

  1. 同时开发发展模式

这是后发的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技术集约型工业中所采取的一种主要发展模式。随着技术集约化的发展,整个工业的基础在更新,传统产业正在让位给新兴产业,整个工业结构都在面临一场大的变革。在这种形势下,高技术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生命线”,各国都把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寄托在高技术工业的发展卜世界范围的技术竞争空前激烈,彼此绝不肯轻易转让和出口。为了抢占技术“制高点”,加速工业结构转换升级,以取得发展的主动权,各国经济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巨额资金,竞相开发高技术产品和建立高技术产业。所以,后发的经济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的开发和产业的建立上,同先行的经济发达国家大致是同期进行的。由于基本上处于相同水平, 因此这类工业产品的进口较少,今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出口随着技术基础的建立和巩固将有所增加,但产品、技术的开发和产业的建立主要还是根据本国产业的特点展开的。同时开发发展模式是像日本这种后发国家在对先

① 森谷正规:《现代日本产业技术论》,东洋经济报社,第 l96—197 页。

行的经济发达国家的赶超已接近尾声时,为使本国高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强大后劲而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目前日本生产数据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微电子机械和精密陶瓷等新型材料的一些技术集约型工业,就是用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见图之一 3。

3.以产业结构演进的速度划分模式

  1. 平稳渐进模式

平稳渐进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产业结构由一次产业为主导向三次产业为主导逐渐推进,即农业——采掘业、轻纺工业——重化工业——服务业。采取这一模式并获得成功的主要是老牌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美、日等,按照现在的标准,这些国家的结构升级过程也经过了工业化开始阶段、正在工业化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和后工艺化阶段。但这些国家不论处在哪个阶段, 在当时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老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其固有的环境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英国,工业化前过渡阶段就经过了 300 年,工业

化的开始阶段又经过了 50—100 年,这才实现了第一次升级,走上工业化之路。

  1. 倾斜突进模式

倾斜突进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打破老牌发达国家那种按步就班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由低到高顺序渐进的战略,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发展特点,按照某种标准,选定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重点倾斜发展,以此在短期带动整个经济飞跃和产业结构升级。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采用倾斜突进模式,这是由于战后发达国家已处于重化工业阶段、并很快向高技术和后工业化阶段迈进; 而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工业化开始阶段,产业结构位于最低状态。如果 按照以往发达国家的足迹亦步亦趋,不仅发展过程和结构升级过程过于漫长,而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将愈拉愈大。但是,后起国家也有所谓“后起优势”, 它可以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将一些成熟的科学技术移植过来用于自身的发展;而且战后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换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也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因此,某些选择了正确倾斜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经过 20 一 30 年的迅速发展、一跃为仅次于发达国家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也上升到较高级状态。显然,倾斜发展战略已是战后发展中国家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