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产业组织

第一节 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一、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

产业组织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运用微观经济理论分析企业,市场和产业相互关系,以及分析和指导产业组织政策制定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有其特定的内含,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别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关系,也就是产业内企业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之所以称产业组织,实际是指产业内企业与市场的合理组织,即在市场机制作用下, 既要使企业充满竞争活力,实现有效竞争,又要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性,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低效率。

(一)理论的萌芽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历了自由竞争、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等阶段。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权威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阐述了他的经济学思想:经济人——看不见的手——自然秩序(经济自由主义)。认为“自然秩序”是保证“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的完全竞争的自由经济模式,不能存在垄断,并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随着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马歇尔于 1890 年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该书提出了含义广泛的产业组织的概念,既包括了企业内的组织形态,也包括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组织形态,还包括了产业之间的组织形态,甚至包括国家组织。他进而提出“组织”是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基础上的第四生产要素,马歇尔之所以要把,‘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生产要素,是因为他在研究分工与机器、某一地区特定产业的集中、大规模生产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企业形态等问题时,触及到“规模经济”问题,而规模经济和“组织”又直接关联。同时,马歇尔还发现了被后人称之为“马歇尔冲突”的矛盾,即大规模生产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但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必然又导致垄断的发展。而垄断将破坏价格机制的作用,扼杀竞争这一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使市场经济丧失活力,损害资源的合理配置。此外,马歇尔还深入分析了市场自由竞争中内含着的垄断因素,如由于企业位置优越、商业信誉好,销售费用节省、同类产品的差别化等均构成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后来,马歇尔在《产业和贸易》一书中强调指出, 垄断和自由竞争在概念上相差甚远,但在事实上几乎所有的竞争性生产业中都具有垄断性因素,并根据市场的不确定性条件而起着作用。这一观点为后来张伯伦提出的“垄断性竞争”概念奠定了基础。

马歇尔的产业组织研究被西方学者视为产业组织论的先驱。但是,他使用的“组织”概念相当混乱。把产业内企业间关系结构从马歇尔相当混杂的“组织”概念中分离出来,这是由梅森及其弟子贝思完成的。

(二)理论的主要来源

20 世纪初,随着生产日趋集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垄断、寡头垄断的统治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普遍现象,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和形式已有了相当的发展。因此,竞争与垄断问题吸引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基本前提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垄断条件下的生产和价格决定问题,于是引发了一场有关“马歇尔冲突”的理论争论。

1933 年,英国经济学家罗宾森总结了有关“马歇尔冲突”的论争以来的理论探讨,写出了《不完全竞争的经济学》一书,但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来源,是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于 1933 年写的《垄断竞争理论》。该书对建立产业组织理论框架作出重要贡献。主要是:1.从分析纯粹竞争出发,否定了纯粹竞争存在的条件,引出了垄断和竞争混合的垄断性竞争的概念;2.提出通过企业集团的分析来观察垄断性竞争的观点;3.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以产品差别化为基础,分析了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张伯伦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具体的、现实的企业活动的市场取代了理论上抽象的市场概念,以垄断因素的强弱程序为根据,对市场形态作出具体分析,突破了要么竞争要么垄断的框框,将完全竞争与独家垄断之间的各种市场形态作了区分,并分别研究了价格机制在其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他的理论对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及实证研究指出了方向。张伯伦被誉为美国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