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境与产业的均衡发展

寓于环境之中的水、土地、矿藏、林木等自然物质资源和以水、空气、阳光、土地、动植物、气候等为基本要素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活动空间。

发生在 18 世纪 60 年代的蒸汽革命,特别是 19 世纪末的电力革命、20 世纪的核能利用及其他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生产力极大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空前的扩大,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经济增长了几十倍,创造了

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人类在“征服自然”的产业大发展时期,由于肆意向自然界索取乃至掠夺大量物质资源并消费巨额物质资料的同时,还把大量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于大自然,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的恶化迫使人类不得不认真地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探索新的发展战略,愈来愈重视产业发展同环境的均衡问题。因此,联合国于 1992 年 6 月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全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 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各国一致承诺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其目的是谋求实现产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和新的均衡。

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也各不相同。中国的产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的高速起步时期,当代人类面临的某些产业发展同环境质量之间的尖锐矛盾在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1.庞大的人口。中国的人口已超过 12 亿,每年仍净增约 1500 万人口。人口膨胀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我国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2.资源相对短缺,关系到人类基本生存的淡水、耕地、森林和草地四类资源,中国的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28.1%、32.3、14.3%和 32.3%,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浪费,更加剧了资源短缺;3.生态变化态势令人担忧,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生态的失衡。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削弱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4.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在全国 6oo 多座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 l%。全国每年排放污水 360 亿吨,除 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 10%的生治污水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人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日增,大部分未经妥善处理。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为此,中国在 1994

年公开发表了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 21 世纪议程一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作为编制中国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指导性文件,而且在“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中得到体现并开始实施。如何结合国情。有效地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关键在于:1.牢固树立人口意识和环境意识;2.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3.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4.综合利用资源, 加强污染治理;5.尽快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