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自觉均衡的思想和以均衡观念为主的经济政策,对产业结构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协调作用。结构的均衡,至少包含两重意义。它一方面是指各产业、各部门在发展的速度和进程上保持相对平衡的比例关系。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它们在发展上保持等速运动的状态。另一方面,它是指产业的各部门的发展是互相协调的,均衡发展本身带有在结构上纵向(前后)关联和横向(左右)关联并互相进行协调的含意。

(一)均衡增长理论

代表人物是拉格纳·纳克斯和保罗·罗森斯但一罗丹。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使整个经济的一切产业部门齐头并进, 协调发展,即强调各部门“同时”发展。其理论依据有两点:1.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互补性。第一产业部门的供给恰好是其它产业部门的需求,因此,各

部门产品应保持平衡增长,也就是供给和需求之间需要保持“同时”而又和谐的发展。2.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性。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实物收入水平低,用于储蓄的数量有限,加上生产率低,就处处感到资本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人民的收入不多,因而购买力低,而低下的购买力所能诱发的投资量就很小。因此,必须在各种产业部门同步地使用资本,使整个市场得以扩大,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以求各产业部门的均衡增长。他们所关心的是需求问题。

(二)非均衡增长理论

主张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艾伯特.赫希曼和斯特里顿。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应集中力量首先发展那些关联效应比较大的产业部门,并以它们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它产业部门的投资,即强调一些部门的“重点”发展。其理论根据有两点: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决策能力或企业家才能的因素使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一直是各产业部门不平衡发展。从短期看,由于少数企业的首先发展,出现短期平衡。因而,短期的均衡增长是一系列不平衡发展造成的。要实现增长,必须不断地创造短期的不平衡,即把发展重点放在某些部门;2.产业部门问的关联效应。“关联”是一个部门在供给和需求方面与其它部门之间的联系。发展中国家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比较微弱(即关联效应弱),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低,若同时发展所有部门,由于“关联”的作用,一些建设项目难于建成,建成之后生产也缺乏效率,最终导致市场供给的困难,其它一些相关部门也因此难以正常发展。因此,要选择一些关键部门优先发展。这些关键部门的发展必须对其它部门的增长有着重要的广泛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诱发作用,其产品为其它部门提供需求。该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供给问题。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均衡增长论和非均衡增长论各有其优缺点。

均衡增长论强调一揽子投资的重要性和投资结构合理安排的必安性,并认为投资项目之间应当有良看的协调,但过分突出所谓具有互相补充性质的国内市场的作用。非均衡增长论对前向、后向联系的论证是极为有益的,但也低估了非均衡增长造成的障碍和阻力。而且对一些重要问题,如什么是最优程度的非均衡,非均衡向什么方向发展等问题分析的还不够深入。

也有的学者认为,产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总存在一个最优的要素配置比例或运行轨道,使系统的效率最高,这个轨道或比例就是均衡发展的轨道或比例。而这个均衡发展轨道的现实形式恰恰是通过从非均衡趋近的过程而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