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所谓主导产业选择,就是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总体规划,确定一定经济时空下的主导产业,确定产业发展的序列,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建立,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即产业结构成长合理化的标准。确定产业结构的基准意味着确定产业结构成长的方向和基本态势。对基准问题的研究有以下两个重要的理论前提

第一,产业结构成长的基准并不是一个其内涵具有普遍正确性的标准。确定这种基准,在实质上是一个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国情,对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分轻重缓急的顺序作出取舍的过程。因此,

所谓基准,也就是一种倾斜式的产业发展战略。由于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 对基准问题就不能从绝对均衡的意义上去理解。

第二,产业结构成长的基准并不是一个规范产业发展的永恒标准。随着产业结构的成长经历不同阶段的变化,作为基准也应该要求是超前发生变化,但是这种运动规律的绝对变化性并不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基准稳定作用的过程。

(一)赫希曼基准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艾伯特·O·赫希曼在其名著《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 依据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对产业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对资本相对不足和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当优先发展后向关联度较高的最终产品业,并提出了依后向联系水平确定主导产业的基准,其理由是:1.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资本投资能力差,产业间相互依存度低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2.向前连锁不能独立形成发展的诱导机能,它要伴随累计“需求压力”同时出现,向后连锁的效果则要强得多,因此,在初级产品(原料等)、中间产品产业未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优先建立从国外进口原件进行组装的最终产品加工业,既可以积累资本,又可以对其他产业产生关联诱发作用,为中间产品制造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因此,只要国内市场稳定,进口就会被逐渐取代。赫兹曼指出,事实上许多国家的工业化正是从发展“最后加工”阶段开始,继而从事中间产品制造,最后发展基本原料工业。显然,这是以需求劳动供给增长

(后向连锁诱发)的非均衡结构的选择战略。

(二)罗斯托基准

美国经济学家 W·W·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建立,要有足够的资本积累和投资,这就要求一国的净投资率(即投资在国民生产净值中的比重)从5%左右提高到 10%,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鼓励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防止消费早熟,必要时应引进外资,要有充足的市场需求,来吸收主寻部门的产出;要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拥有大批具有创新意炽的企业家,为主导部门的发展提供组织、管理和人力等条件。

罗斯托指出主导产业部门在经济起飞中有三条作用:1.后向联系效应。即新部门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会对原材料和机器产生新的投入需求,从而带动一批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2.旁侧效应。主导部门会引起周围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趋向于更广泛的推进工业化;3.前向联系效应。即主导部门通过增加有效供给促进经济发展。例如,降低其他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成本, 为其他部门提供新产品、新服务等。可见,罗斯托基准是依产业部门问供给和需求的联系程度来确定主导部门的。

(三)筱原基准

日本产业经济学家彼原三代平在五十年代中期为日本规划产业结构,于1957 年,在《经济研究》杂志发表了题为“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的著名论文,提出了规划日本产业结构的基准。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1.收入弹性基准

产品的收入弹性,就是指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产业的产品(某一商品) 需求的增加率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之比。

某一产业的产品收入弹性系数 = 某一产业的产品的需求增加率

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通过对收入弹性系数的观察,生产高收入弹性产品的产业由于人均收入的增加对其需求增加将较多,从供求关系同价格的关系看,需求高增长的产业就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这必将使这些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能够占有更大的份额。一般他说,农产品的收入弹性持续低于工业品的收入弹性;轻工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又不断低于重工业产品。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不同产业的产品,其收入弹性是不同的。因此产品的收入弹性可以揭示:1.工业结构在某一时点上变化的趋势和方向;2.各 工业部门在不同时点上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变化。因而产品的收入弹性是一个判定某产业发展前景和对经济牵动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2,生产率上升率基准

生产率上升较快的产业,即技术进步速度较快的产业,大致和该产业生产费用(成本)的较快下降是相一致的。同时这一产业也是投入产生效率较高的产业,其受有限资源的限制也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这一产业就可能在相对国民收入上占有越来越大的优势,资源要向这个产业移动。因此,具有较高生产率上升率的部门将在产业结构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一般来说,工业比农业、重工业比轻工业、组装加工工业比原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上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优势。因而“生产率上升率”是主导产业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基准。

从以上分析可见,产品的收入弹性基准是基于社会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而言的,生产率上升率是从社会供给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来说的, 二者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从供给方面看,如果仅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未必能支持较高的生产率上升率,较高的生产上升率是以较好的销售条件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要以不断扩大的需求为基础。如果生产费用的下降与价格下降同步,则劳动生产率也不会上升。其次,从需求方面看,收入弹性较高的部门,意味着它有广阔的市场,广阔的市场是大批量生产的先决条件。而工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大批量生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同时,大批量生产带来的生产成本下降又是扩大需求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正因为两个基准之间这种内在联系,两者表现的特性是一致的,要么都高, 要么都低。

七十年代,日本规划产业结构的基准在保留产品的“收人弹性”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外,又加了两条。即:“防止速度密集基准”和“丰富劳动的内容基准”。

综上所述,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可概括为:需求收入弹性大;供给弹性大;劳动生产率高;能体现技术进步的发展方向;对相关产业的波及带动作用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某一产业如果大致符合这些基准,便有发展前途, 才有“资格”成为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