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几个方法问题

(一)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1.按同类产品划分产业

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联系,首要的问题是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就是按某种原则去划分产业。在本节第一部分中我们已经

提到,投入产出分析之所以能够应用于实证分析,是因为它建立在若干假定的基础上,因此,划分产业必须要符合这些假定的要求。显然,按现行的行政隶属关系下的“同类企业”来划分产业不符合假定的要求,只有按同类产品来划分产业才符合假定的要求。所以,投入产出分析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集合体。同类产品不论是什么企业生产的,都应划归同一产业,按这种标准划分的产业也被称为产品产业。

哪些产品可以归为同类产品,哪些产品不能归为同类产品,划分同类产品的标准有三个:1.产品的经济用途相同;2.产品消耗结构的一致性;3.产品生产工艺的同类性。在划分产业时,如果三个标准同时满足,那么划分的产业就比较“纯”,但实际上有很多产业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标准。投入产出分析着重从各产品产业之间直接和间接的消耗关系去研究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此,必须要符合前面所述的假定的要求,保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保证反映产业之间比例关系的系数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因此,投入产出分析中对产品产业的划分,必然要着重于产品消耗结构的一致性和产品生产工艺的同类性,也考虑产品经济用途的要求。

2.产业划分的粗细问题

从理论上说,产业划分的越多越细,就能更好地符合上述三个标准的要求,所划分的产业就越纯,也就越能详细地反映产业之间的真实关系。但是, 随着产业数目的增多,对分类数据资料的统计和计算的工作量也就越米越大,就有可能脱离现有计划统计工作能够提供的指标条件,脱离当前的经济管理水平,脱离经资预算和时间性的要求等。

产业划分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宜的,在实际划分产业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数目,要根据投入产出分析的目的来确定。如果编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政策分析和宏观经济理论分析,例如研究国民经济整体的综合平衡比例关系,产业的划分可以粗一些;如果编表目的是为了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或者为了进行经济预测。产业的划分就要求细一些。其次,要根据当前会计、统计核算资料的可能条件去确定产业数目,投入产出表所需要的大量数据,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会计统计资料,不能完全另搞一套,对所有数据都另行搜集和整理,否则工作量太大,脱离现实。一般地说,产业分类原则上不能超过会计统计核算的分类,不然无法取得数据。而且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划分要尽可能符合国家规定的产业划分标准,这样更容易获取数据和进行多方面对比分析。

(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中的价格问题1.价格问题

编制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一般采用两种价格来计量产业间的实物交换问题:一种是生产者价格,即产品的直接生产单位出售其产品的价格,如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它是由生产者的成本、利润和税金组成。另一种是消费者价格,通常是零售价格。它是由生产者价格加上产品运费、流通部门的费用、利润和税金所组成,即由生产者价格加流通费用所组成。

采用这两种价格编制投入产出表,各有利弊。采用生产者价格,好处是: 1.投入产出分析特别强调由生产技术因素决定的直接消耗系数的稳定性,因此用生产者价格比较合适。如果用消费者价格,即使生产技术不变,由于流通费用的变化也会导致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动;2.采用生产者价格可以避免表中流通费用的重复计算。同时投入产出表中单独列出流通业可以反映它们与

其它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不利的是:由于企业财务成本核算中用的全是消费者价格,最终产品也是按消费者价格计算的,直接取得生产者价格的数据很困难。采用消费者价格,好处是,1.能够完整地体现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它不仅可以反映产品生产对物质资料的消耗情况,也能反映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各种劳务的消耗。2.现实的企业财务成本核算用的是消费者价格,所以消费者价格的资料取得比较容易。不利的方面正好和采用生产者价格时相反、即直接消耗系数不稳定和流通费用容易重复计算。

在实际编制投入产出表时,采用哪一种价格好,不能一概而论。从各国编表的情况看,既有采用生产者价格的,也有采用消费者价格的,还有两种价格并用的。

2.流通费用的分解

根据两种价格的特点,在实际编表时,采用生产者价格比较府合投入产出分析的要求,而采用消费替价格资料取得比较容易。因此,可以考虑把它们结合起来。即先按消费者价格搜集资料。然后把它分解成生产者价格和流通费用两部分,再用生产者价格编表。分解流通费用的办法主要有两种。1. 企业进行分解。由企业把消耗的物资中所包括的流通费用分解出来。这种办法难度很大,当企业从生产单位直接采购物资时,运费容易确定;可是当企业从流通部门采购物资时,它就很难了解全部流通费用。而且当企业消耗物资品种很多时,逐一分解流通费用,工作量非常大。2.编表单位进行分解。这种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由企业直接按消费者价格的资料填写调查表; 第二步,经过汇总以后,编表单位再另外进行专项调查。这种调查要把不同物资的流通费用推算出来,把据此对汇总数字进行总量分解。编表单位也可以从运输上,商业的统计资料中,分类估算各种产品的购销差价,然后再对汇总数字进行总量分解。

(三)直接消耗系数的修正

直接消耗系数是一种按大类产品计算的综合消耗定额,它不仅受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性因素变化的影响,而且还受企业管理因素的影响,它还会受到产品的生产布局、产业内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在短期内,上述影响因素可以看作是不变的,或其变化的影响很小,直接消耗系数相对稳定,但队较长期看,这些影响因素肯定要变化,从而必然会导致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动。

直接消耗系数是投入产出分析用于实证研究的一个关键参数,解决直接消耗系数的变动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当然是每一年都编制新的投入产出表,使得在进行实证研究时能应用最新的直接消耗系数。但是,编制投入产出表的工作量很大,况且也不必要每年都编制新表,因此,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隔若干年编一次表,编表有一定间隔年。在这期间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就要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修正。

目前比较常用的修正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斯通(Stolne)提出的 RAS 法。斯通建议。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 之所以会发生变化,可以假定是因为 A 中的每个元素 aij 受到两种影响:1.替代效应的影响。即处在投入产出表中的某一行产品 i 被其它产品所代替,结果在 A 中反映出来的是产品 i 那一行系数都减少,而与之有替代关系的其它产品的那一行系数则增加。2.制造效应的影响。由于技术的变化,使生产 j 产业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中间投入量发生变动,在 A 中,这种变动在它的某一列中显示出来。并且进一步假定每种影响一致地发生作用,即某种产品作为对所有产业的投入按相同比例增多或减

少,某一产业的某一种中间投入对总投入的比率有变化时,这种变化会相同地发生在所有其它中间投入产品上。

在上述假定下,利用本年度的某些已知数据对基期的 AO 矩阵作出修正, 可以得到本年度的 A1 矩阵。设反映替代效应的行乘数为向量 R,反映制造效应的列乘数为向量 S。那么

^ ^

A1 = R AS

^

(3 − 17)

式中, R 为主对角线元素为 R 的对角矩阵,S 为主对角线元素为 S 的对

角矩阵。

为了找出向量 R 和 S,必须引进要估计的投入产出流量矩阵 X1,要计算的行合计数 U1,和列合计数 V。

^ ^ ^ ^

X1 = A 1 X = (R A 0 S) X (3 − 18)

^ ^

u = X1i = R(A 0 X)S (3 − 19)

^

V = iT X = RT (A X 1)S (3 − 20)

^

式中, X 为总产量的对角矩阵,I 为单位列向量,iT 为 I 的转置,RT 为

R 的转置。

联立(3-19)式和(3-20)式,求解这个方程组,便可得到向量 R 和 S, 从而推算出 A1 和 X1。解这个方程组最方便的是用迭代法,下面举例说明求解过程。

已知数据如表所示

表 3.3 本年度数据

A

B

C

合计U °

最终需求

总产出

X

A

160

40

200

B

150

250

400

C

120

180

300

合计V °

100

250

80

430

470

900

最初投入

100

150

220

470

总投入

200

400

300

900

A0 =

求解过程如下:

^

第一步、假定 A0 不变,A0 X 得出第一次估计的产业间流量矩阵,用它的

行合计数向量 U1 与 U*相比,得出 R1

表3.4

A

B C

U

U

R1=U*/U1

A

50

133.3

0

183.3

160

0.873

B

30

66.7

30

126.7

150

1.184

C

20

66.7

45

131.7

120

0.911

^

第二步,用R 1 左乘上表的流量矩阵,得到列合数向量 V1 并与 V*相比,得出

S1

表 3.5

A

B

C

A

43.6

116.4

0

B

35.5

79.0

35.5

C

18.2

60.8

41.0

V1

97.3

256.2

76.5

V*

100

250

80

S=V*/V1

1.027

0.976

1.046

^

第三步,用S 1 右乘上表中的流量矩阵,可得到 R2。

表 3.6

A B C

U2

U

R=U*/U2

A

44.8

113.6

0

158.4

160

1.010

B

36.5

77.1

37.1

150.7

150

0.996

C

18.7

59.3

42.9

120.9

120

0.992

^

第四步,用R 2 左乘上表中的流量矩阵,可得 S2。

表 3.7

A

B

C

A

45.3

114.7

0

B

36.3

76.8

37.0

C

18.6

58.8

43.6

V2

100.2

250.3

79.6

V*

100

250

80

S2=V*/2

1.998

0.999

1.005

这样,一次一次迭代计算,直到收敛,U=U*,V=V*。从而得本期流量流量矩阵。

表 3.8

A

B

C

行乘数

A

45.3

114.7

0

0.884

B

36.2

76.6

37.2

1.177

C

18.5

58.7

42.8

0.902

列乘数

1.025

0.974

1.054

^ ^ −1

因为A1 X = X1 , 所以A1 = X1 X

 1

0 0 

45.31 14.7 0 

 

 200

 1

 0.2265 0.2868 0 

 

A1 = 36.2 76.6 37.2 0

0  = 0.181 0.1915 0.124 

18.5 58.7 42.8 

400

0.0925 0.1468 0.1427

  

0 0

1   

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