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产业发展中的波动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其经济的发展应该能够避免波动,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40 多年来国民经济总的发展趋势是增长,但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尽管经济增长波动的实际周期长度并不十分规则,短则 3 年,长则 6 年,而且是扩张时快,收缩时慢,但

① 赵涛:《经济长波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第 273 页。

其增长波动的持续时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则性,即波动周期大约趋近 5 年。见表 5—1。

建国以来,除去三年恢复时期,完整的经济周期已有 8 次,第 9 个周期尚未完成。总的来看,三年恢复时期,“一五”时期和经济改革开放时期, 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健康的、经济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而在 1958—1978 年的

21 年间,由于主观上的失误,欲速则不达,经济出现过三次负增长。“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 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①

经济波动是各产业波动和各种经济变量波动的综合表现,各产业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着一次次产业波动。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许多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重大裂变,并相应引起经济周期的重大裂变。社会的主要产业部门因自身增长的性质、特点和环境的差异,逐渐形成各自的周期波动节律。然而,共存的各个主要产业的周期性波动并不能等量齐观。由于每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阶段总有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居于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即大部分社会投资、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向该产业部门倾斜,同时, 大部分的国民收入也得自该产业部门,相应地这个产业部门的生产或收入的周期性波动也就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那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周期主体或者说主要周期。在以农业为标志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阶段,国民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经济周期的主体是农业周期。而在工业化的中期和晚期,工业已成为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增长的周期性波动变成了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体或者说主要周期,它的扩张与收缩开始左右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产业发展中的波动,起主导作用的是工农业波动,因为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工农业所占份额高达 80%左右。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工农业部门的波动主导着整个产业波动,乃至整个国民收入的波动。中国国民收入和工农业国民收入增长率曲线如图 5—2 所示。

从图 5-2 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周期波动与工业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周期波动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二者在波动的年度、波动频率、周期长度、周期振幅和波峰与谷底等各个方面几乎完全一致,从波形上差不多分辨不出两者之间还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 1958 年到 1962 年这段期间,工业周期与经济周期高度同步,或者说工业周期成为主要周期,因为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工业所占份额不断提高,1952 年占 19.52%,而 1978 年已占 49.40%,到 1993 年所占份额已经过半,高达 51.69%。正因如此, 工业的波动主导着整个产业波动,乃至整个国民收入的波动,二者的波形高度吻合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产业的波动,推动了中国产业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不断得以优化。在增长期,主导产业或倾斜产业会得到更迅速的发展。主导产业的发展不仅使投资数额和消费结构变

① 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化,而且,会对各个其它产业通过关联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