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业结构的演查规律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分工的深化市场深度广度的扩展,产业结构的演进发展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表明,尽管产业结构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演进过程因地因时而异,但仍存在着共同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在这一总的发展趋势中,三次产业结构转变首先集中在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上,即所谓的工业化过程。虽然今后的趋向将是信息化过程取代工业化过程,但在现阶段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是工业化问题。

(一)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的演变——配第——克拉克定理

在产业结构理论中,最著名的学说就是英国经济学家 C·G·克拉克提出来的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结构如何变化的理论,这一理论有三个重要的前提。

第一,克拉克对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探讨,是以若干国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这种时间系列意味着经济发展。也就是说,这种时间系列是和不断提高着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对应的。

第二,克拉克在分析产业结构演变时,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考察了伴随经济发展,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后来,克拉克、库兹涅茨和其它人又以国民收入在各产业的实现状况,对产业结构作了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规律。

第三,克拉克产业结构的研究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即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为基本框架的。

根据以上三点,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如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次产业将减少,第二、三次产业将增加。这就是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认为,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转向第二、三次产业的原因是由经济发展中各产业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人们总是由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的产业移动的。这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折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在同一时点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小,而第二、三次产业中劳动力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大;反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相对越大,而第二、三次产业劳动力所

占比重相对越小。

  1. 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少的原因。
  1. 第一次产业主要是生产人民生活必需品,而生活必需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个人收入中用于支付必需生活品的比例减少,即农产品收入的需求弹性下降。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恩格尔系数变化规律。这种产业间收入弹性上的差异,不仅影响到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使国民收入在产业间的相对比重发生变化,而且还会影响价格。从供求同价格的关系看,需求高增长的产业就较易维持较高的价格.从而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反之,需求低增长的产业则只能维持较低的价格和附加价值。因此,农业的低收入弹性使衣产品在价格和获得附加价值上处于不利地位,

    从而使农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的份额趋于减少,在第一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若不把该产业的劳动力减下来,不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降下来,相对国民收入就要减少。这就是农业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

  2. 在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之间,如农业和工业之间,其技术进步可能性有很大差别。农业技术进步的困难性和生产周期长的特点,使农业会呈报酬递减,增产不增收现象,而第二次产业,诸如工业在多数情况下是投资递增。二者的差异使农业在国民收入增长中处于不利地位。

  3. 农业本身也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的有限性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结合,必然导致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减少。

  1. 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

在上一个问题已对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做了一些阐述。要补充的是,不仅人们的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使工业的收入弹性处于有利地位,而且国民收入中支出于投资的部分的增长在不断扩大着工业市场。因此,整个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的演变都支持着工业的高收入弹性,从而导致第二次产业所实现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

  1. 第三次产业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

第三次产业提供的服务,从发展的观点看,比农业产品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随着国民收入人均水平的上升,人们追求消费“服务”这种商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出现人们的消费需求的“超物质化”,第三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必然上升,由此吸引了劳动力向第三次产业转移。

(二)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擅长国民经济统计,特别是国民收入统计, 在西方获得过“GNP 之父”的美名,1971 年由丁他在研究产业结构理论方面的成就,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做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从而在深化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分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两个方面,对伴随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变化作了分析研究,收集和整理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 把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

根据对各产业中相对国民收入变化趋势所作的分析,他得出以下结论: 1.第一次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①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

1,而第二次和第三次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 1。并且从时间分析来看,

农业相对国民收入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劳动力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了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因此,在大多数国家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仍没有停止。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减少,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减少,是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普遍现象。

  1. 第二产业的情况是,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但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不同的国度工业化的水平不同而有差异,综合起来看是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显然,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就是上升的。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在欧美诸发达国家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直保持着大体不变的状况。这一点说明,工业化达到一定的水平以后,第二次产业不可能大量吸收劳动力。然而,从相对国民收入来看,唯独第二产业是上升的。这一点说明,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上,在国

    民收入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上,第二次产业有较大贡献。

  2. 第三次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从时间系列分析来看,一般表现为下降趋势,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的,这说明第三次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性。但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不快。由于第三次产业具有对劳动力的强吸附特性,因此,往往被人们称为劳动力的大蓄水池。特别值得提起的是,一般他说,第三次产业是这三个产业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无论以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看都占一半以上。

(三)工业结构的重工业化——霍大曼定理

在西方经济学家中,对工业化过程的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做了开拓性研究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他根据近 20 个国家的时间系列数据,分折了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就是消费资料上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之比,其比值就是霍夫曼比例。公式为:

霍夫曼比例 = 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所谓霍夫曼定理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不断下降的规律。 霍夫曼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的过程分成如下四个阶

段:

表 2.1

霉夫曼工业阶段指标

消费资料工业 之比资本资料工业

第一阶段

5 (± 1 )

第二阶段

2.5 (± 1)

第三阶段

1 (± 0.5)

第四阶段

1 以下

其中的比例是依净产值(即附加价值)计算的。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前面的数字作为基准时允许存在的幅度。

霍夫曼认为,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是不发达的;在第二阶段,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资本资料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显然还比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的多;在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达到了大致相当的状况,在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四)产业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二十世纪,仁十年代前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1. 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及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在六十年代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仍保持着下降趋势。进入七十年代后,这种趋势似有减弱,美国、英国的农业相对国民收入己接近和超过了

    1 。无论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都已降到 4%以下。

  2. 第二次产业则无论劳动力还是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进入六十年代以后都呈下降状态。在第二次产业内,则表现为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比重逐渐下降,资本技术密集、技术知识密集的产业占的比重迅速上升。如日本八十年代钢铁工业的萎缩与电子工业的兴起。

  3. 唯独第三次产业的上述两项指标都保持着向上的势头,其比重都在 50

%以上。

以上趋势的抬头,主要是产业结构敬性化的结果。产业结构的软性化趋势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在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第三次产业的比重不断增高,出现“‘经济服务化”趋势;二是指在所有产业中,伴随着高加工度化趋势,知识技术密集程度增高,经济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大大增强, 产业结构软性化趋势的客观性也可以从结构演进的动因中得到说明,初级需要的满足使人们不断推动消费向发展和享受资料发展,对“精神”、“闲暇” 消费的要求逐渐提高,这必然要求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第三产业迅速扩大的一个主动因。同时经济发展也要求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跟上其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加工度的深化,单纯靠投入大量一般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己不能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知识技术“软件”资源作用的提高,必然使对高技术人才的依赖度增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的不断完善,在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下,产业结构变动的总趋势已基本上被揭示出来,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依序产生第一、二、三次产业,而三次产业结构转变首先集中在农业向工业的转变上,即所谓的工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细分为“重工业化”— “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三个阶段。今后的趋向将是信息化过程取代工业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