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特点及趋向*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从本世纪 30 年代发展到 80 年代,具有丰富的内容。就理论体系看,主要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个是体现了不同国家的理论特色。英国由于深受马歇尔所提出的产业组织概念的多重含义的影响,使产业组织研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长期未能形成比较明确的理论范畴,同时在解决产业组织中存在问题的方法论上不够实用。而美国的产业组织理论得到独特的,长足的发展。美国在 1890 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反托拉斯法(禁止垄断法)—《谢尔曼法》。为了实施该法的需要,在美国积累了许多产业组织状况的实际调查资料。同时,反托拉斯的立法和执法,也需要经济理论的支持。美国梅森教授从 30 年代开始在哈佛大学最早开设了产业组织课程,1938 年,梅森建立了包括他的学生贝恩在内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由贝恩提出了著名的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 模式,以后又由谢勒发展成为市场结构(S)——市场行业(C)——市场效果(P)模式,从而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又推进到政策的贯彻执行。60 年代初,美国的产业组织理论传人日本后,日本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产业组织, 如今井贤 1976 年著的《现代产业组织》、植草益参阅马建堂:《我国企业行为研究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经济研究 l991 年 11 期。

1986 年著的《产业组织论》,在日本大学里也开始讲授这门课程。日本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强调实证性研究,实践成果非常显著。日本最成功的经验是在世界上第一个有效地提出和运用产业政策概念。在制定政策目标、手段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其次是产业组织理论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研究方向。如果说贝恩创立产业组织理论时,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是反垄断,那么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则集中在更为现实的寡头垄断问题。

由梅森,贝恩 30 年代创立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在本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必须看到,这种正统产业组织理论从理论基础到研究方式还存在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

1 . 其微观理论基础仍是新古典主义。它是假定所有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行业目的,而不管它是垄断企业,还是完全竞争企业,也不管是经理控制的企业,还是股东控制的企业。这种单一的目标假定,忽视了因企业类型的差异带来的企业目标进而企业行为的差异。另外,与利润最大化假定相联系,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假定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完善的,能获得完全的信息(也就没有所谓的交易费用),从而能够实现完全均衡。正是缺乏交易费用概念,正统产业组织理论也就不能正确认识现代大公司的出现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其理论方法是静态的和单向的,正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现实生活中企业的订价、生产经营行为之所以发生了不同于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变化,只是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亦即有些企业能够控制市场,控制价格。所以他们采取了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进而决定组织运行状况的单向研究框架(S→ C

→P)。在这种严格的形式中,企业行业是内生的,是市场结构的结果,而看不到市场结构也受企业行为的影响,看不到本期的市场结构(st)乃是上期

企业行为(Ct-i)的结果。对市场结构的过分强调,使得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无法将决定企业行为的其它因素(如企业内部产权结构、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的存在)纳入分析框架,限制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鉴于上述两大缺陷,从 60 年代未起,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 SCP 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允,并在 80 年代发展成了新产业组织理论(或称现代产业组织理论)。它与传统理论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分析框架不再是单向和静态的。由于认识到 S→C→P

    这种单向和静态的研究方法限制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一些学者开始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市场效果状况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如包莫尔(Baumo1)通过“可竞争市场”这一概念的引入,摆脱了市场结构与企业行为那种单一的既定的和逻辑关系。因为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潜在进入厂商的威胁,迫使现有厂商去降低成本,刻意创新,扩大规模,从而改变了市场结构,又影响了经济运行结果。德姆塞茨(DemsetZ)认为较高的利润是组织规模经济的报酬。因此.任何成本最低的企业规模自然也迅速扩大,从而在运行结果与市场结构之间又架又架起了一座桥梁。

  2. 从产业组织研究中的结构主义转向厂商主义,即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更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索耶尔(M·C·Sawyer)1985

    年修订出版的《产业和厂商的经济学》一书第一次把厂商纳入产业川织理论著作的标题中,并以厂商行为中心展开了分析。他认为,厂商是基本的实在的经济单位,而行业是不确定和虚的。市场结构不过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需要指出的是,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重心向厂商行为的倾斜,不仅与制度学派的影响有关,也与产权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微观纤济学的最新进展有关。

  3. 产业组织研究引人博奕论,使企业行为的分析更为丰富。自冯·纽曼(Von

    Nenmanu)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m)于 1944 年出版《博奕论和经济行为》后,博奕论这一应用数学便被引人到产业组织理论之中,但只是到了 60 年代末,这一应用才能熟起来。在经济理论中引人博奕论,意味着那种靠市场实现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便遇到极大挑战。现在,有相应权限或能力的经济人可以通过组织安排而不是市场来解决问题。与产业组织理论更为直接的,是某企业行为不再只取决于市场结构这种情况,而且还取决于该企业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致的其它企业反应行为的预期。

  4. 在理论基础上吸取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进展,修正了传统的新古典假定。

70 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些著名的研究产业组织理论的学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时就是现代微观经济理论的创新者。因此,要了解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全貌,还应看到行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是美国乃至西方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以维护竞争、反对政府干预为主要特征。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垄断现象是微弱的、过渡性的,因而他们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持保留态度。新制度学派的最大特色是以从企业(公司)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以及对经济运行效果的影响。新奥地利学派的竞争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像主流学派所认为的只是一种静态的市场结构。认为当今的市场基本是竞争性的,利润是这些大企业创新程度和规模经济的报酬。因而他们反对政府严厉的反托拉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