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书”有益
除反复阅读《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名著外,毛泽东平时还广泛涉猎历代纪实性很强的历史演义和笔记小说这类“杂书”。
1937 年 1 月 31 日,他专门给李克农一封电信:“请购整个中国历史演义两部(包括各朝史的演义)。”这是指近人蔡东藩所著的流传甚广的历代通俗演义小说。1944 年 7 月 28 日,在给谢觉哉的信中,毛泽东告诉他到范文澜处寻找《明季南北略》及其他明代杂史之类的作品,还说:“《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他笔记性小说我处还有”。1947 年 9 月 23 日在给儿子毛岸英的信中,谈到学习安排时,毛泽东又特地叮嘱:“你要看历史小说, 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范文澜 40 年代送给他的一部《笔记小说大观》, 他一直保存,后来带到了北京。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批注过的笔记小说就有沈廷松的《明人百家小说》、冯梦龙的《智囊》等。他生前要的最后一部书, 就是他不知读过多少遍的宋代洪迈写的《容斋随笔》,时间是 1976 年 8 月
26 日。
毛泽东读这类作品,体现出浓厚的史家兴趣和史家识见。他很注意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角度来看待作品的内容。譬如,《智囊》卷十三
《捷智部·灵变》描写“书圣”王羲之小时候的·一段故事。说他很受大将军王敦喜爱,常与他同床共眠。一日王敦先起,钱凤进屋,王敦屏去左右, 两人商量逆节谋反之事,却忘了还有个小孩在床上睡觉。此时王羲之已醒, 知道若被他们发现他听到了这一机密,必无活理,于是把唾沫抹在脸上和被褥上,假装熟睡。二入议事至半,才想起王羲之还未起床,便大惊曰:“不得不除之。”于是撩开床帐,见王羲之吐唾纵横,相信他确实熟睡,王羲之的性命才由此保全。毛泽东读至此,批注道:“此事有误,待查。”
《明人百家小说》“田居乙记”中有三段关于为仕之道的叙述。一则说魏公子牟远行,穰侯来送他并请教致仕之道。他说:“君知夫,官不与势期而势自至乎,势不与富期而富自至乎,富不与贵期而贵自至乎,贵不与骄期而骄自至乎,骄不与罪期而罪自至乎,罪不与死期而死自至乎。”毛泽东批注说:“有理。”一则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人始人官如入晦室,久而愈明乃治,治乃行。”毛泽东认为这个看法“有唯物论思想”。一则说孙叔敖遇狐丘大人,狐丘大人对他说, 人有三利必有三患,即爵高人妒,官大生恶,禄厚人怨。意在劝他激流勇退, 孙叔敖则回答说:“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加益博。可以免于患乎?”毛泽东则认为这种表白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
在演义小说中,据《左传》编写的《东周列国志》是比较接近史实的一部作品。50 年代未 60 年代初,毛泽东曾仔细读过。1959 年 12 月至 1960 年
2 月,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他提出:“《东周列国志》值得读一下。这本书写了很多国内斗争和国外斗争的故事,讲了很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这是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反映,这本书写了当时上层建筑方面的复杂的尖锐的斗争,缺点是没有写当时经济基础,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化。”如果我们注意到,毛泽东阅读《东周列国志》正是“庐山会议”之后不久,他开始从理论上总结此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就不难体会,他作为政治领袖和中国革命导师的独特视
野,对他领悟和评价这部小说有多么明显的影响。所谓“颠覆”一说,纯属个性化的术语。但毛泽东把历史剧变时代的权力更造,视为社会经济剧烈变化所引发的上层建筑斗争,并由此评论作品的特点,逻辑上是清楚的。
1960 年,有人送给他一套根据《东周列国志》的故事编绘的小人书。此前他是不看小人书的,这次却看了,井由此引起又读了一遍《东周列国志》小说和《左传》。1961 年 3 月 23 日,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又提起这个话题。他说:“《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正确的,按照《左传》编写的。写这本书的是民间的一个作家。那上边的颠覆活动可多啦。还有一本小人书,写城濮之战的。我也对照了《左传》,可让你们的秘书去找这本小人书。”
明代的冯梦龙,以编纂《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简称“三言”)而称名于世。他在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改编、整理的同时, 还纂集了几部颇有价值的笔记小说。《智囊》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该书编集明代以前的经史子传、野史丛谈、演义传说中的有关智慧的故事近2000 则,分门别类,按以评语。上自经国大略,下至市井小智,旁及妇女儿童的高见卓识,无不在他的搜罗选取之中。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且寓意丰富,发人深思。毛泽东很喜欢这本书,在上面的批注较其他文学作品都多。
卷三《上智部·通简》记叙:汉代的朱博本是武官,后来作了冀州刺史, 在巡视部属时,数百个官吏和老百姓聚众拦道,说要告状,一个从事将情况告诉朱博,请他滞留该县处理。朱博心中明白这位从事是要试探自己的本事, 便让从事出去宣布:想告县级官吏的人,各自到自己郡里去告,刺史不直接监察这一级官吏;想告郡守、邑宰一级官吏的人,等本刺史巡视回到治所再来告;其他那些属于打官司举盗贼的事情,则到各人管辖部门找从事处理。这些安排,使四五百人顷刻散去,都没有想到朱博应变能力这样强。后来朱博慢慢打听,果然是这位老从事教唆百姓聚众拦道,于是“博杀此吏”。毛泽东读这则故事的批注是:“此吏亦可不杀,教以改过,调改他职可也。”
接下来,《智囊》又叙长陵大姓中有个叫尚方禁的,年轻时盗人妻被砍伤面颊。官府的功曹受了贿赂,没革除尚方禁,反调他作守尉。朱博听到此事,找借口召见尚方禁,避开左右,故意间他脸上的伤疤怎样来的。尚方禁明白朱博已知实情,连忙叩头据实禀报。朱博笑着说:“我想为你洗耻辱, 你能自己效力吗?”尚方禁惊喜道:“万死不辞。”此后,尚方禁经常破获盗贼等犯罪活动,很见成效,后升至县令。毛泽东读后批注:“使人改过自效。”
卷二十二《兵智部·制胜》讲了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毛泽东读后批注说:“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在读了赵国将领赵奢领兵救韩攻秦,巧用敌探,大败秦军的故事后,又批注道:“老守坚城之下,又不意赵救,此秦之所以败也。”
清代有个人叫梁晋竹,写了本《两般秋雨庵随笔》,一作《秋雨庵随笔》, 在书中记述了一些文学故事、诗文评述、风土名物,以及一些论学考证。毛泽东爱读明清笔记,此书即为其中一部。他曾在一部成都昌福公司印的《两般秋雨庵随笔》上作有批语。该书卷四《昆明池对联》一文引了大观楼那幅长联,毛泽东批注说,“此阮元改文,非尽原文。”
1972 年 9 月,周世刽旅居北京,时间久了,不免思乡。谁料毛泽东于 1972
年 9 月 4 日赠书一套,书名即是这本《两般秋雨庵随笔》。书共八册,线装本。毛泽东在书的扉页上写道:供(惇)元兄消遣。并署上“毛泽东”三个字。毛泽东送给周世刽读的,尚不知是哪种版本。周彦瑜、吴美潮是周世刽的女儿、女婿,他们在《毛泽东与周世钊》一书中还说,毛泽东赠书给周世刽时,同时还附了一封信,“惇元兄:旅夜无聊,奉此书,供你消遣之用。此书写得不太好,但读来也还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