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坏典型:“无行”的郭象,“庸人”王建,“笑里藏刀”的李义 府,“能伸而不能屈”的刘幽求

郭象(252—312 年)是西晋有名的哲学家,清淡派人物。其《庄子注》是在向秀的《庄子注》基础上增改而成,在阐扬老、庄道家思想方面,有些见解。但据《晋书》卷五十《郭象传》载,他开始以清高扬名,以清淡自娱, 最后还是“任职当权”,势倾内外,一改淡泊功名之素论。可见说的和做的不一。再就是在学术上有剽窃向秀《庄子注》之嫌。其本传载,向秀死时, 其子尚幼,郭象以自己的特殊身分把向秀的《庄子注》遗稿要过来,略加补充,便以自己的名义传布于世。毛泽东读《郭象传》,在旁边批注:“郭象无行。”

王建是北魏初年武帝拓跋硅手下将领,初为左大夫,后迁散骑常侍,为冀、青二州刺史,封真定公。东晋太无二十年(395 年),王建随拓跋珪在参合陂(今山西大同市东南)大破后燕慕容宝的军队。开始,拓跋珪想留下有用的人,遣返数万俘虏。王建则坚决反对,认为是纵敌养患,应全部杀掉。拓跋珪采纳了这个建议,全部坑死,可不久又后悔了。毛泽东读史的批语中, 一贯反对屠杀俘虏。在《北史》卷二十《王建传》说到这件事情的旁边,毛泽东批注道:“王建庸人,不懂政治。”后来,拓跋珪又在中山城打败慕容宝,慕容宝弃城逃跑了。待天明北魏军队准备进城时,仍受到后燕败军余部的反抗,拓跋珪令人招降,这些人都说:“但恐如参合之众,故求全月日命耳。”就是说,我们投降了,害怕你们像在参合之役中屠杀俘虏一样屠杀我们,因此,我们抵抗,或许还能保全一时的性命。“帝闻之,顾视建而唾其面。”这是怪罪当初王建坑杀俘虏的建议。的确,坑杀俘虏,是王建的建议在政治策略上的重大失败。

李义府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的大臣,先后为中书舍人、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右相,权倾一世。《旧唐书》卷八十二《李义府传》载,李义府借武后之势,“专以卖官为事”,“入则谄言自媚,出则肆其奸宄,百僚畏之,无敢言其过者。”加之为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颇为百官痛恨。后因罪流放巂州。毛泽东对这样的人,极其鄙薄。他在《李义府传》说“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被忌阴贼。⋯⋯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一段旁批道:“笑里藏刀李义府。”

刘幽求是唐睿宗、唐玄宗时的大臣。早年拜间中尉时,仅以刺史没有礼貌待他,便“弃官而归”,也足见其能伸不能屈的致仕作风。这个特点,在他后来的宦海生涯中,突出表现为不甘人后的争权。如本传载,先天元年(712 年),唐玄宗初即位时,迁其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而“幽求初自谓功在朝臣之右,而志求左仆射、兼领中书令。俄而窦怀贞为左仆射,崔湜为中书令,幽求心甚不平,形于言色。”恰逢崔湜依附阴谋政变的太平公主(唐玄宗的姑姑),刘幽求向唐玄宗进言以羽林军诛之。事泄,被做了太上皇的唐睿宗流贬到封州,后来太平公主等被诛杀后才被重新起用。开元初年,刘幽求任尚书左丞相,不久改任闲职太子少保,又因“郁怏于散职,兼有怨言”,先后削贬为几个地方的刺史,竟在路上“愤恚而卒”。

毛泽东读《旧唐书》卷九十七《刘幽求传》时,在其篇首处分别批注: “刘幽求。能伸而不能屈。年六十一,以恚死。”这显然是批评他处理个人名位时,心胸过于狭窄,同时也不懂致仕的进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