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
李贤等在《后汉书》卷一○一《皇甫嵩传》的一条注文中,引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者也。故善出奇,无穷如天地,无竭如江海。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也。”关于奇正,毛泽东的概括是:“正, 原则性。奇,灵活性。”
大家知道,毛泽东熟读《孙子兵法》,他的军事思想同《孙子兵法》颇有瓜葛。但值得一提的是,他并不认为熟读兵书就一定能保证战而胜之。《新五代史》卷二十二《刘仁赡传》说刘“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毛泽东读此批注:“略通可以,多则无益有害。”该书卷二十二《刘赡传》叙后梁战将刘赡统兵与晋王李存勖(即后来的后唐庄宗)对峙,因对方过强,刘赡不肯出而应战,后梁未帝却促其出战。于是李存勖便对部下说: “刘赡学六韬,喜欢机变用兵。本欲示弱以袭我,今其见迫,必求速战。” 接着设下计谋,假装退兵。刘赡果然来追,被敌兵夹击而败。毛泽东认为, 刘赡之败,大拘于兵法,反而被对方摸透了底牌,于是批注道:“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
毛泽东读这两篇传记的批语,集中表示了他对读兵书的看法,即兵书读得太多,是无益有害;对带兵的人来说,少读为佳,略通即可。其直观依据是,刘赡精通《六韬》,仍然打了败仗,刘仁赡只略通兵书,也不失为好的将领。从根本上说,毛泽东这个观点,并非读史的偶感,而是他从自己的作
战经验,从现代革命战争的历史中引申出来的看法。
建国后,毛泽东谈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时,经常说,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将领,绝大多数没有上过什么学校,没读过多少深奥的兵书,但仍然是经常打胜仗,最后打败了蒋介石的庞大军队。1965 年 12 月 21 日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他说得更具体:国民党的军官,陆军大学毕业的,都不能打仗。黄埔军校只学几个月,出来的人就能打仗。我们的元帅、将军,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读过《左传》、《资治通鉴》, 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可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也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战争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当然,毛泽东认为“兵书多坏事”,主要是指在实践中照着书本打仗。他并不反对读兵书,而是反对读多了消化不了而拘泥于书本。关于兵书,他提倡读那些有实用价值的,简明扼要的,在 1965 年 1 月下旬同谷牧、余秋里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说:“戚继光在他的兵书中早就讲到,不要搞那些只是好看的,要搞实际战争中能用的东西。”戚继光(1528—1588 年),明朝军事家,抗倭将领,毕生有 40 余年在军中度过。练兵、用兵很讲求实战效果。
《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是他的两本以军事训练为主的兵书。在《纪效新书》“序言”中,戚继光说:“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 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该书反复以实战经验为主, 陈述结合东南沿海实际进行练兵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