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于不肯纳谏——楚霸王项羽

项羽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农民大起义中,以暴风骤雨的声势摧毁了强大的秦帝国,当时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已经覆灭了;楚军的主力已经被击破,主将项梁战死;赵国被围困,即将破灭。形势在逆转, 秦王朝声势复振,起义进入生死存亡阶段。项羽在这时候成为主帅,完成了陈胜吴广所不能够完成的事业,以他过人的才气,激励士卒,抱着决死的心情,到底击溃了秦军的主力。司马迁也指出了这点,说他“遂将五诸侯灭秦”。灭秦以后,项羽为西楚霸王,刘邦被他封为汉王,随即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楚汉战争,结果项败刘胜。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史记》里写得最有声色的一篇。

毛泽东特别喜欢读这篇传记。晚年瞩人印成大字本给他看,同时给几位中央领导写了一封信:

《项羽本纪》,送各同志一阅,几天还我不迟。这个新版《史记》, 标号及注解,都很醒目,好看。

这封信作为正式批示,于 1963 年 1 月由不少中央领导郑重传阅。

项羽的失败,是发人深思的。1964 年 1 月 7 日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出: “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曾的话,放跑了刘邦;(楚汉订立的) 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项羽除了在战略上发生一些失误外,一个重要教训是不能知人、用人, 不肯纳谏,从而在鸿门宴不杀刘邦反而放跑了他,应该乘胜夺取汉甬道的时候,反而放弃了。这些,都是他手下谋士范曾极力主张的。毛泽东当然不是就史论史。他讲项羽失败教训,是针对那些缺乏民主作风的党的干部。

1962 年 1 月 30 日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他说得很明白:

有这样的情况:一切事情,第一书记一个人说了就算数。这是很错误的。哪有一个人说了就算数的道理呢?我这是指的大事,不是指有了决议之后的日常工作。只要是大事,就得集体讨论,认真地听取不同的意见, 认真地对于复杂的情况和不同的意见加以分析。要想到事情的几种可能性,估计情况的几个方面,好的和坏的,顺利的和困难的,可能办到的和不可能办到的。尽可能地慎重一些,周到一些。如果不是这样,就是一个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曾,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曾的话。⋯⋯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笑声)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戮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戳痛。

从此以后,“西楚霸王”便成为党内批评作风不民主的代名词了。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和刘邦逐鹿中原,军事力量大部分时间是处于优势状态,可最后终归失败。其失败原因,特别是毛泽东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 我们着重叙述了不肯纳谏,不善用人这个方面。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和他性格上的弱点自然有关。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 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也说项羽有“妇人之仁”,《史记·项羽本纪》多有记叙。而他不肯纳谏的几个事例,恰恰反映出他的“沽名”和“妇人之仁”的性格。

项羽率部经过苦战,击败秦军主力”,比刘邦后入关,两军发生冲突。可项羽“为人不忍”,为避免负“不义”之名,没有以 40 万对 10 万的军事优势去消灭刘邦,甚至在鸿门宴上莫名其妙地阻止了部下诛杀刘邦之举。许多学者注释毛泽东“不可沽名学霸王”诗句,多以这件事来说明项羽的“沽名”所在。

毛泽东认为尤不可学的是,项羽对诡计多端的敌人姑息宽容的缺点。在楚汉战争最激烈的时期,两军在荣阳相持,本来,楚军已经切断了刘邦的粮道,刘邦害怕了,请求休战,以让出荥阳来换取项羽承认荥阳以西为汉的领土,项羽竟同意了。后来,战事几经反复,楚军逐渐失去了优势,“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合约签订后, 项羽就解除了戒备,引兵回到了东边,可刘邦却背约出击,打了过来,终于在该下彻底击败了项羽。1949 年 4 月毛泽东写“不可沽名学霸玉”的时候,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和谈代表便曾提出划江而治,维持类似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势的谈判方案。了解这一背景,或许能增进对毛泽东“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含义的理解。

此外,《史记·项羽本纪》还记叙,楚汉长久相持不下,丁壮苦军旅, 老弱罢转漕,百姓的日子难过。项羽便对刘邦说:“几年来,天下旬匈,主灵涂碳,都是因为我们两个为了争天下的缘故。现在我愿意和你单打独斗, 一决雌雄,不要再苦煞黎民百姓了。”所谓项羽“沽名”,大体也是指他不忍天下匈匈受昔,从而希望歇兵罢战的心理状态,这就不能不影响他的决策。一向把战争分为正义的和不正义的两种,并主张以战争消灭战争,以战争求得和平的毛泽东,在读《项羽本纪》的时候,自然是不会赞成这种观点的。

项羽失败了,仍不失为本色男儿、堂堂英雄。毛泽东坚信这点。青年时代,他憧憬过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在延安的时候,他说项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宁肯自杀,也不投降,很有气节,远比汪精卫、张国煮之类好,是值得学习的。

毛泽东对项羽败走乌江时,以“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为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而死,是不赞同的。但他并不持完全否定态度,觉得这悲剧结局中还多少体现了一些个性风采。毛泽东 1948 年

10 月 31 日为新华社写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还把项羽和蒋介石放在一起论说:“蒋介石最近时期是住在北平,在两个星期内,由他经手送掉了范汉杰、郑洞国、廖耀湘三支大军。他的任务已经完毕,他在北平已经无事可做,昨日已经溜回南京。蒋介石不是项羽,并无‘无面目见江东父老’那种羞耻心理。他还想洁下去,还想弄一点花样去刺激一下已经离散的军心和民心。亏他挖空心思,想出了偷袭石家庄这一条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