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本书反思大跃进

毛泽东读书,偏于文史哲。关于经济他读得较少。他也承认过,在这方面自己属于外行。

当然,在延安,他涉猎过二三十年代出的一些经济学译著,如马克思的

《资本论》、河上肇的《经济学大纲》等。那时,主要是解决革命和战争中的具体问题,这些书在经济方西到底对他有多少影响,很难说。

促使毛泽东下决心研读点经济著作,是在大跃进发动,特别是大跃进难以为继的时候。

这场运动既然他出面“拴帅”了,他自然应该补上这一课,他也希望党的各级干部都成为经济中的内行。这场运动事实上失败了,他自然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于是,在经济理论上进行反思,尤为必要。

于是,两本苏联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斯大林晚年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科学院经济所主持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50 年代未中国领导层中发生了重要影响。

从三十年代未开始,苏联科学院就组织经济学家编写《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斯大林很重视这一工作。可到 1951 年该书尚未定稿,他便倡议于

11 月召开了经济问题讨论会,许多人对这本书的初稿发表了意见。针对这些

意见,斯大林于 1952 年 2 月至 9 月间,写了《对于和 1951 年 11 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和《答亚历山大·伊里奇·诺特京同志》、《关于德·雅罗申柯同志的错误》、《答阿·符·萨宁娜和符·格·温什尔两同志》三封信。后结集出版,书名就叫《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的这本书,事实上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定了调子。该书于 1954 年 8 月出版了第一版,1955 年 9 月,1958 年 9 月又出了第二、第三版。每一版,马列编译局都及时译介过来了。

这两本书,按毛泽东说:弄懂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目前还没有别的书, 只有这两本。

对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读了许多遍。1958 年 1 月人民出版社出的第三版,经他批注的就有四个本子,这还不包括此前出的第一版和第二版。

1958 年以前,即 1957 年 4 月在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说到社会主义有没有矛盾时,就谈到了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说:斯大林在一个长的时间内事实上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有乖盾,他在 1952 年关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文章中说到是有矛盾的,说到生产力踉生产关系之间是有矛盾的,没有说上层建筑跟经济基础的矛盾,你们大家可以查查他的那本著作。

1958 年 11 月 4 日下午,在郑州,毛泽东听取工作汇报时,插话说:我们研究公社的性质,两个过渡,这些问题,可以参考的材料还是斯大林那个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我大体看了一下,可以找几十本在这里发一下。我们现在看,跟发表的时候看不同了。发表的时候,我们谁也不想这些问题⋯⋯

11 月 9 日,毛泽东又郑重给从中央到县级四级党委写信,号召读斯大林的这本书。

在这期间,他带头阅读,逐章逐段议论。在保留下来的谈话记录里,毛

泽东说:

斯大林写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要好好读,要多读几遍。过去看这本书,不感兴趣,现在不同了。为了我们的事业,结合当前的实际问题,学习经济理论著作,比脱离实际专门读书,要好得多,容易懂。目前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省委常委、地委常委以上干部都要研究,花几个月时间,好好组织一下这个学习。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这本书,我认为正确的方面是主要的, 一、二、三章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东西,也有一些写得不妥当,再有一些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不要轻易否定这本书。书要从头到尾读,要逐章逐节读,并且进行讨论。单看《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指书中《对于和 1951 年 11 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一篇文章——引注), 不看后边的几封信,有些问题不易了解。

毛泽东还在会上着重向与会者讲解了该书的第一章。明确指出了价值法则、商品生产等问题。

毛泽东后来仍然重视这本书。

1961 年 6 月,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说到:第一次郑州会议, 我就在那里讲了斯大林的那一章。什么叫按劳分配?什么叫等价交换?原则赞成,实际反对。斯大林那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我最近又看了三章。现在讲社会主义经济学,就是斯大林这本小册子。他讲客观规律,第一章就讲客观真理。他把社会科学的这种真理,同自然科学的客观真理并提, 你违反了它,就一定要受惩罚。

毛泽东在号召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还要求学习苏联科学院经济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他说: 我们研究公社的性质、交换、过渡这些问题,可以参考,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除了斯大林这篇跟那本“教科书”以外,成系统的东西还没有。于是,他在 1958 年 11 月 9 日的致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的信中,建议广大干部有时间可以读读苏联同志们编的那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在 1958 年 11 月下旬的武昌会议期间,中央宣传部的内部刊物上登载了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整理的“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的重要修改和补充”材料。毛泽东提议印成会议文件发给到会者。11 月 21 日, 他在讲话中说: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的要点,你们看一下。我们这些人,包括我在内,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什么东西,过去是不管它的。现在我们真正搞起来了,全国也议论纷纷。斯大林的书,我们要看一下。《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也要看,每人发一本,把社会主义部分看一遍。

在 12 月的八届六中全会上,他进一步指出:郑州会议提出研究斯大林这本书,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还有一本《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大家没有看,要拿出几个月时间,请各省组织一下。为了我们的事业和当前的工作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比平素我们离开实际专门看书要好得多”,“在目前研究这个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959 年的庐山会议初期,毛泽东拟定会议内容的 19 个问题,头一个问题“读书”,就是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他说:有鉴于去年许多领导同志,县、社干部,对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不大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有鉴于现在工作中还有事务主义,所以应当好好读书。我们提倡读书,使这些同志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年整月陷入事务主义,搞得很忙乱,要使他们有时间想想问题。现在这些人都是热锅上的蚂蚁,要把他们拿出来冷一下。去年有了一年的实践,再读书会更好些。

“反右倾”高潮过去后,1959 年冬,党中央重新强调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

1960 年 1 月,在上海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国民经济计划时,毛泽东再次号召领导干部要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且肯定了读书小组的办法。他说:我有一个建议,中央各部门的党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 应组织起来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先读下半部(社会主义部分)。现在 1 月差不多还有半个月,还有 2 月、3 月、4 月,以第一书记挂帅,组织个读书小组,把它读一遍。读的方法是用批判伪方法,不是教条主义的方法。这么一个建议,如果可行,就这么做。

毛泽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于当年 10 月底来到杭州,住进一个叫汪庄的别墅,还带来一个陪他读书的班子,包括陈伯达、胡绳、田家英、邓力群等党内秀才。在离汪庄不大远的净慈寺背后,有一处南屏山,在树丛怪石、峻壁横坡掩映之下,有一些小楼。这里幽谧宁静,是读书的好地方。每日下午 3 点左右,毛泽东便乘车来到这里同读书班子座谈讨论。当然,主要是他讲读书心得。参加读书的同志将他的谈话整理成了笔记。

毛泽东当年的秘书林克,也参加了这一读书活动。根据林克日记所载, 毛泽东于 1959 年 12 月 10 日在杭州开始读这本书,进度是每天边读边议 10

页左右,少则五页,多则 19 页,除星期天休息外,从未间断。到 2 月 5 日至

9 日,在广州读完了全书。

党的其他领导人,都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其中,刘少奇和周恩来也组织了专门的班子,阅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刘少奇、周恩桑,在阅读苏联的这两本经济学著作时,都把兴趣集中在一个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上,即怎样看待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大跃进的失误,除了搞群众运动的方式及不切实际的指标外,核心问题,恰恰是违背了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这样一些基本的经济运作法则。

可以说,长期以来,党中央领导人对政治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学理论方面的重视,比起政治、哲学诸方面来,要薄弱许多。50 年代未 60 年代初读这两本书,多少算是补课。一时间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成为人们乐于谈论的话题和处理经济生产的重要思路。

可是,好景不长。经济运作法则和历史的发展陡然间失之交臂。三年困难刚刚好转,“阶级斗争”的巨网,便逐步罩住了人们的思想。人们迫切要学的理论,逐渐变成了“防修反修”之类。而毛泽东,一方面关注着中苏之间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论战,一方面畅读中国的“二十四史”⋯⋯

让人深思,让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