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在书斋里

  1. 屈原:“手中握有杀人刀”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十分喜欢屈原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913 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次年并入第一师范)读书时,曾将自己的听课和读书笔记装订成册,题为《讲堂录》。在《讲堂录》的后面有十几页是手抄屈原两部代表作《离骚》和《九歌》的全文。在《离骚》正文的上面,又写有自己对各节内容的概括。

以屈原作品为主集成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座浪漫主义创作高峰。1957 年,毛泽东请人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研究著作,收集了 50 余种给他。1959 年和 1961 年,又两次要《楚辞》, 其中包括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和明代陈第的《屈宋古音义》。这段时期里,毛泽东较为集中地阅读了这些书。讲话中多次谈到宋玉的《风赋》和《登徒子好色赋》。

毛泽东喜欢楚骚,自然与他的文学欣赏情趣有关,但他对屈原的推崇, 对《楚辞》的评价和运用,却是多方面的。

1951 年 7 月 7 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周世刽等人时,有人谈起屈原与屈瑕(楚武王封子瑕于屈,即为屈瑕,屈原为其后裔)的关系,毛泽东评论说:《楚辞》虽是古董,但却是历史,有读的价值。1964 年 8 月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中,他又说:《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这些谈话都是推崇屈原作品的历史价值和思想内容。

毛泽东在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发表的大量谈话中,还说过这样的话: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离骚》这样的好的文学作品。这段评论又把屈原的生活遭遇同他的作品的思想价值联系了起来。

毛泽东最着重的屈原作品的思想价值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是批判性和战斗性。1958 年 8 月,毛泽东在审阅一篇文章时,加写了一段“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话,其中便把屈原的思想概括为“批判君恶”。1959 年夏季的庐山会议期间,他让秘书林克抓紧时间编了一本合几十种评价和研究《楚辞》的书刊目录,经他亲自审定后,印发与会代表。此外,毛译东又特地印发了汉代枚乘的《七发》全文。8 月 16 日又在会议上逐段讲解了这部作品。

在讲解中,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七发》是骚体流裔,而又有所创发。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甚有可喜之处。你看,《七发》的气氛,不是有颇多的批判色彩的吗?‘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一开头就痛骂上层统治阶级的腐化。”没有批判色彩的为文造情或形式主义的作品,毛泽东读起来是没有兴味的。因枚乘《七发》的成功, 引来一批仿作,使“七”体繁兴,但毛泽东认为“没有一篇好的”。诸如《昭明文选》所收的曹植《七君》、张协《七命》,由于“作招隐之词,跟屈、宋、贾、枚唱反调,便索然无味了”。

屈原不仅因其创作而不朽,还因其独立不羁的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操为后人敬爱。对此,毛泽东也是很注重的。1954 年 10 月,在会见外宾时,他引用屈原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并向这位异邦客人介绍说:屈原是中国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一千多年前写了许多爱国的诗,政府对他不满,把他放逐了。最后屈原没有出路,就投河而死。后来中国人民把他死的一天作为节日,这一天就是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并把它投到河里喂鱼,使鱼吃饱了不伤害屈原。

最能反映毛泽东对屈原的综合性评价的,大概要算是他晚年写的以《屈原》为题的一首七绝了:

屈于当年赋楚骚, 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 一跃冲向万里涛。

第二句是对屈原作品的战斗性的描述,第三句寓其人格的高洁并感叹其遭谗受讥的处境,最后一句无疑是对屈原生命结局中光亮一闪的赞美和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