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启示。

说起道家思想对毛泽东文化心理的影响,自然首先要想起春秋末期的老子,及其《道德经》(又称《老子》)。

《老子》统共虽只有 5000 言,但其内涵却很丰富、深奥。是旧时学子的必读书籍之一。毛泽东青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即已非常熟悉。《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917 年暑假他同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宁乡境内拜访了一位隐居的刘翰林。在谈话中,也说到了《老子》和《庄子》。据萧子升回忆:在问答中,毛泽东说我们读过《十三经》、也读过《老子》和《庄子》,还回答了老翰林的问题:“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庄子》注是郭象作的。”

在 1917 年下半年至 1918 年上半年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的批语中, 毛泽东说到没有“大同之境”存在时,写道:“老庄绝圣弃智、老死不相往来之社会,徒为理想之社会而已。”其中所概括的,便是《老子》里的话。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窃无有。”第八十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建国后,毛泽东也经常读《老子》。例如,1959 年 10 月 23 日外出前指名要带走的书籍中,便有“关于《老子》的书十几种”。

《老子》是一部哲学书。毛泽东最看重的,便是其中体现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即有关对立统一和矛盾转化的论述。

书中提出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美丑、损益、刚柔、强弱、祸福、荣辱、昏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攻守、进退、静躁、轻重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概念,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在矛盾转化方面,《老子》认为事物都是向相反方向转化的。举出的诸如“物壮则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多则得,少则惑”等例证,说明强弱、祸福、曲直、洼盈等对立的事物,都会向它们的对立面转化。

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谈到事物的矛盾转化时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日本打到中国,日本人叫胜利。中国大片土地被侵占,中国人叫失败。但是在中国失败里面包含着胜利,在日本的胜利里面包含着失败。历史难道不是这样证明了吗?”

怎样实现矛盾的转化?《老子》很强调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老子》被一些学者视为兵书。毛泽东也很重视这些转化原则。1936 年 12 月写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强调:要改变敌我强弱力量的对比, 使之发生于我有利的变化,要实行必要的退却,暂时放弃一些土地和城池。接着引用了《老子》中关于。“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来加以说明。他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 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扩大土地,还是赚钱生意。”随后还用生活中一些通俗的事例来反复说明这个道理:如做生意,在市场交易中,买者如果不丧

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不丧失货物,又从何得到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睡眠和休息虽然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

毛泽东对《老子》里“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印象很深。1964 年8 月 30 日的一次谈话中作出语惊四座的评价:

我看老子比较老实,他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来,搞阴谋,写在了书上。

毛泽东也很关注哲学界对《老子》的研究。1959 年,有关部门搞了一个学术界讨论老子思想的综述材料,题为《关于老子哲学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问题》。这样的纯学术材料,竟也送到了毛泽东那里,而毛泽东竟也认真读了,还在材料第一页批示道:“印 10 份交我为盼。毛泽东什七日上午六时”。未署月份,待查。这件事是当时任毛泽东的机要秘书高智办的。毛泽东要 10 份,可能是用来推荐给其他人阅读的。

这个材料开始就说:“有些人认为老子的自然观是唯物的,未涉及老子的认识论;有些人认为老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都基本上是唯物的。认为老子哲学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则都是包括老子的自然观和认识论。双方从《老子》书中抓的话,一部分是共同的,但作的解释不同;一部分是一方抓的。现将双方从《老子》书中抓的话列下,并加以简单说明。”接着,材料摘引了争论双方经常引用的《老子》书中的 15 段话,在每段话下面概述了争论双方对它的解释和评论。

毛泽东比较赞同的观点,是认为老子是客观唯心主义者。

1968 年 10 月 31 日,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二中全会闭幕会上,他说:

任继愈讲老子是唯物论者,我是不那么赞成的。得到了天津有个叫杨柳桥的教授的书《老子今译》,他说老子是唯心主义者,客观唯心论者。我就很注意这个人。后头一调查,糟糕,这个人是个什么右派嘛。

道家的玄想、思辩,也深深地浸透到毛泽东的宇宙观及其思维方式之中。1964 年 8 月 18 日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中,他坚信:“一个消灭一个⋯⋯给人家消灭,或者自己消灭”,“任何事物都如此”。接着说:

人为什么要死?⋯⋯没有死,那还得了?如果现在见到孔夫子,世界上的人都挤不开了。赞成庄子的办法,死了人敲盆而歌。开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庆祝旧事物的消灭。⋯⋯我们说,人类灭亡,是产生比人类更进步的东西。现在人类很幼稚。

这是怎样的胸怀呵!

西晋有个叫潘尼的人,写过一篇《安身论》,大谈“崇德莫大乎安身, 安身莫尚乎存正,存正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强调把“弱志虚心, 旷神远致”作为保全自我的法宝。毛泽东在《晋书》卷五十五《潘尼传》里读到这篇文章,提笔批注:“道家之言”。这反映他对道家的人生观的理解。

道家重养生,讲避世。1959 年 9 月 15 日,毛泽东出席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通报了刚刚结束的庐山会议的情况。他讲起《西游记》第 52 回“悟

空大闹金巉洞,如来暗示主人公”里的故事,有一段调侃已被神化的老子—

—太上老君的话:“老子住在这三十三重天上面的兜率宫里,不同政治,不参加玉皇大帝的国家组织,不做官,只炼丹,研究自然科学。结果是他的烧火娃娃青牛精偷跑下凡来作怪。”

道家思想流入民间,融进巫师方士之术,遂演化成道教。汉未张道陵倡导于四川鹤鸣山的“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后道教尊张道陵为“天师”,又奉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为土要经典之一。在 1958 年 12 月于武昌读《三国志·张鲁传》写的批语里,毛泽东对道教作了评价。他认为道教早期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一条路线的运动”,反映了贫苦农民的愿望,甚至有“原始社会主义色彩”,可是,“其流风余裔经千余年转化为江西龙虎山为地主阶级服务的极端反人民的张天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