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没有气,他写诗?
1945 年 9 月,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同文艺界人士有不少交往。一次,诗人徐迟向他请教怎样作诗,并请他题词,毛泽东想了一下,驰毫聚墨,写下“诗言志”相赠。建国后,《诗.385 刊》创刊时诸毛泽东题词,他写的也是这三个字。应该说,这是毛泽东最基本的诗歌观念,由此形成了他阅读和体会古代诗人诗作的基本方法,这就是传统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1959 年 7 月 4 日,毛泽东在庐山住处与王任重、刘建勋、梅白三人谈话时,念起明代杨继盛(号椒山)两句诗:“遇事虚怀观一事,与人和气察群言。”接着,发挥说:要虚心体察,才能从群言中汲取智慧。诗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诗,“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毛泽东肯定了这一传统,认为写诗,就要写出自己的胸怀和情操;读诗,也要从诗中体味诗人的胸怀与情操。
《诗经》,是中国诗史上第一座高峰,相传为孔子编订,历代注家不绝如缕。1964 年 8 月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话时,毛泽东对此有一段评论, 他说:司马迁对《诗经》品评很高,说是“三百篇皆古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大部分是风诗,是老百姓的民歌。老百姓也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心里没有气,他写诗?“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尸位素餐”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是怨天,反对统治者的诗。孔夫子也相当民主,男女恋爱的诗他也收。朱熹注为淫奔之诗。其实有的是,有的不是,是借男女写君臣。五代十国时蜀国的韦庄,有一首少年之作,叫《秦妇吟》,是怀念君王的。毛泽东这段评论,有一点值得注意:孔子怦《诗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司马迁认为是“抒愤懑”,毛泽东则发挥为“反对统治者”,并认为老百姓也是“圣贤”。这也自成一家之言。
心里有气,才写诗,这并非毛泽东偶尔道出的一个文学创作观念,在他看来,不独诗歌如此,所有文化现象及精神创造皆然。1958 年 10 月 15 日在天津视察的谈话中,他就说过:司马迁的《史记》、李时珍的《本草纲日》, 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才写的。《红楼梦》、《水浒传》也不是因为稿费才写的,这些人是因为有一肚子火才写的,还有《诗经》等。
罗隐是晚唐很有才气的诗人,因写《谗书》触犯权贵,一生不得志。毛泽东藏书中有两本罗隐的集子:《罗昭谏集》和《甲乙集》。据统计,毛泽东亲手在上面目划过的涛作便有 91 首。其中《嘲钟陵妓云英》云:“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毛泽东同情作者自比妓女的遭际,在旁批注: “十上不中第”,即罗隐十次考进士十次落考。更使毛泽东同情的是,罗隐不仅仅是一个有才气的诗人,他以英雄自喻的抱负也非一般的书生之论。毛泽东从《通鉴纪事本末》第 220 卷中读到罗隐在一次战争中向镇海、镇东节度使钱镠献策一事,便十分赏识地批注:“昭谏亦有军谋”。
王勃是毛泽东很喜欢的一位文学家。他读王勃的作品,更了解他的生世遭际和创作行迹。在《初唐四杰集》王勃的《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钱崔使君序》旁,毛泽东写了 1000 多字的批注,并在标题前画了一个大圈。他说王勃“为文尚骈,但是初唐王勃等人独创的新骈、活骈,同六朝的旧骈、死骈,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 7 世纪的人物,千余年来,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
反对的只有少数。”并认为杜甫称赞“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晒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是说得对。
毛泽东的评论还没有结束。他从王勃的早夭及其出众的才华和出色的文学成就进一步引发开去,联想起文学史上同类作家的命运,说都是英俊天才, 惜乎死得太早了。这一由此及彼的发挥,事实上牵出了王勃的命运及其创作在文学史上的普遍意义,毛泽东诗文批评的价值取向也展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