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出将人相——喜欢和鄙薄的“干部”典型

作为一党一国的权力和精神领袖,知人、用人,是毛泽东的必备素质。这方面,他有高超而独特的操作艺术,也很关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出将,坐镇一方,统辖一地,怎样执行中央王朝的政策?

入相,辅佐君王,周旋群臣,怎样协调局面,在朝廷里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

也就是说,怎样使自己成为能臣干将,而又善始善终,是出将入相者面临的人生大课题。

怎样调动并让这些能臣干将各得其所,发挥他们的作用,也是最高统帅所面临的大课题。

毛泽东曾谈到两个例子。

1959 年 8 月 1 日,毛泽东在庐山会议的一次谈话中批评一些领导在工作中做出重要决策时不向上级请示汇报时说:封建时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因相隔大远。遇紧急措施,专之可也。马援打常德五蛮、水苗,年老了,一定要打,害了病,毫无办法,少数民族厉害得很。汉兵无纪律,内部矛盾, 将领之间,硬无办法,只好妥协。用皇帝诏书宣抚,讲和,赦免。洛阳太远, 假传圣旨。这种事可作,所谓矫诏。对此,历史学家有各种评论,是可以, 还是不可以。没有可能请示时,可以矫诏,用上级命令的名义。

毛泽东举马援“矫诏”的例子是要说明:在封建时代,由于交通和通讯不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可以的,但现在“有无线电、电话、汽车”, 应该随时请示。况且,“各人都用此理论(“矫诏”—引注),那怎么办?”

1964 年 11 月 26 日,在听取西南三线工作汇报时,毛泽东谈到统一领导, 接着说:历史上领导多头总是要失败的。太平天国的时候,洪秀全回了一趟广西,杨秀清说他回到天国了。洪秀全回来时,将领们都是拥护杨秀清的。其实那时杨秀清更年轻有为些,洪秀全应该服从杨秀清的领导。但洪秀全是创教者,是领袖。两权对立,所以失败了。

怎样处理上下级或同级关系,怎样处理权力和义务的关系,干部怎样具备好的素质,是毛泽东一再“唠叨”的事情。因为这关系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

现实太敏感,于是他经常借史为镜,让干部们多照照,也吐吐他的期望和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