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喜欢法

我们每一个人差不多都有自己喜欢的功课。同时我们也会有不感兴趣的功课,这类偏科现象在学生当中非常普遍,它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成绩,而

且影响我们在学习工作中所必需的某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甚至会贻误我们的前途。有一名初中学生非常偏爱语文,小学时就发表过文章,有的还被收入文集出版。但他却不喜欢数学,因此,初中毕业未能通过升学考试,直到得知自己落榜的消息后,痛哭不已。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对我们来说,应该有最喜爱的功课,而不应有不感兴趣的功课。如果一旦在学习中发现有偏科现象,就必须立刻意识到应当尽快加以纠正。之所以产生不感兴趣的功课,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根源在于——态度:认为它不重要,学习它没有多大意义, 学起来太困难,凡此种种态度就导致了我们对某门功课的感情上的疏远。根据心理学上的“亲密效果”现象的解释,对感情上疏远的功课,必然表现得不亲密,不感兴趣,甚至讨厌。但是心理学家又告诉我们,任何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情绪都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随着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态度变化了,兴趣也就变化了。如果我们在对不感兴趣的功课在态度上能够变得感兴趣,我们在情绪上自然就不会讨厌这些功课了。我们可以用“假装喜欢”的方法来使我们的态度发生改变。世上许许多多弄假成真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例如,有一位朋友,他非常喜爱听民歌,但是有一段时间里广播、电视、舞台上尽是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曲,想听民歌听不到,怎么办呢?他就装假喜欢听吧,免得烦心。结果,他竟成了流行歌迷。这正如位心理学家说的那样:“假如你‘假想’对工作感兴趣,这态度往往会使你的兴趣变成真的。”《学习与兴趣》的作者所进行的一项“满怀兴趣地学习”的实验中,也是利用“假装喜欢”的方法来逐渐培养兴趣,下面是一位名叫丹尼娅·斯卡尔金娜的女学生在进行这项实验的心理感受。

“使我最感枯燥无味的课程是数学。”丹尼娅说,“在 14 天以前,我开始就这门课程做实验。我在桌旁坐下来,打开了课本。当我搓着手对课本说: ‘我喜欢你!’的时候,的确,我当时心里想,我一定会立刻对它有兴趣的, 也许,我甚至会一下爱上数学。可是,结果并不是这样。在做完这个小练习以后,我确实变得高兴了些。可是,我就怀着这种好的心情演算起习题来。习题很难,我快要打呵欠了,但是,这时我想起了实验,就忍住了,可是, 这一天的实验并不成功。每当我刚一开始有些兴趣的时候,我就想到实验, 想到我已经有了一些收获。当然,在这之后,兴趣就消失了。这样持续了几天。可是,在 9 月 21 日这一天,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我还是在演算习题,第二道习题我怎么也算不出来。我试着用各种方法去算,但还是毫无结果,我已经差不多完全失望了。可是,我还在继续算着,突然⋯⋯得出了正确的答案,我赶忙拿起课本,一核实——完全正确。其余的习题我也都轻而易举地算了出来。我躺下睡觉时,感到格外高兴。这时,我心里想:数学确实是一门有趣的课程。第二天,我到学校才知道,规定算 3 道习题,而我算了 5 道。从那一天起,我就总是满怀兴趣地做数学习题。我认为,实验是成功的。”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假装喜欢”法是有成效的,但这要求学生自己要有一定的毅力,要有决心,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稳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