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保健俗尚

一 卫生保健习俗的传承

人类社会经过漫长的发展岁月,随着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的认识积累, 相继造就出许多形形色色的有利于促进人体健康生长、减少疾病侵害、提高体质和延长寿命的保健俗尚,内容涉及环境气象学、饮食营养学、卫生学、生理学、心理学、体育学等方方面面,夏商时代人们对此多有承袭,并有所变异,有所更新。

人类早期,生命非常短促。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先后发现一批距今约 70~ 20 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化石,分属不同年龄层次的约 40 个男女个体。其中 39

个的鉴定,有死于 14 岁以下的孩童 16 人,死于 30 岁以下的青年 3 人,死于40~50 岁之间的中年 3 人,死于 50~60 岁之间者 1 人①,如取每组的中间年龄值计之,平均死亡年龄仅为 17.7 岁。至 1 万年前,生活在同地的山顶洞人,

就其出土的 8 个男女人骨化石的鉴定分析,平均死亡年龄也才 26.4 岁②。几

十万年之间,人寿提高不到 9 岁。

人类寿命延长速度的加快,是全新世以来出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早初几千年之间。据距今约 6500 年前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人骨中 88 个单个

年龄鉴定值统计,平均死亡年龄约为 30.2 岁③。山东邹县野店大汶口时期墓

葬出土人骨中 44 具的鉴定,平均死亡年龄约为 29.7 岁④。距今约 5000 多年

前的上海青浦菘泽遗址,出土人骨鉴定采用分级制,内孩童 8 个,青年 9 个,

壮年 3 个,中年 17 个,老年 4 个①,如取各年龄组中间值 6.5、19.5、30、45.5、56 岁计之,平均死亡年龄约为 32.1 岁。至晚商时期,社会人口平均寿命,据殷墟中小墓出土的 82 个人骨鉴定材料,平均死亡年龄约为 34.3 岁

(未计入孩童死亡比率,见本书第二章三节)。推测夏商两代成人的寿命概率,大致当在 30 岁上下。

人类早期经历几十万年才达到的寿命提高值,在夏商以前数千年间即已取得其三分之一强的续增值,人们身体素质的增强是显而易见的。速度的加快,其重要因素,就是这一阶段一些具有保健意义的社会成俗,起了积极的作用。

如住俗方面,人们已从早先的露宿穴居全面进入筑室而居阶段,居住生活条件持续得到改善。《墨子·辞过》曾指出:“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为宫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就目前所知,8000 年前中原地区已出现了人工构筑的地穴式或半地穴式住宅。江南高地下水位的湿润地区,浙江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 7000 年前的立柱架梁式“干栏”住宅建筑。

① 裴文中:《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50 年,83 页。

② 贾兰坡:《山顶洞人》,龙门联合书店,1951 年。又吴新智:《周口店山顶洞人化石的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3 卷 3 期,1961 年。

③ 《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附表四,400~411 页。

④ 《邹县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 年,附表二二,169~179 页。

① 《崧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7 年,98~104 页。

6000 多年前华北地区的居室,已摆脱了单纯掩蔽的初级状态,而向多功能地面或土台式建筑演进。各类大中小型房屋簇起,许多屋内,有明暗套间可供起居和储物,有火塘灶台可供取暖或炊事,有通风口或烟囱可除烟尘污染以洁净室内空气,有经夯实的地坪或平整的土台,甚或铺设石板地板,可供宿息睡卧。住宅的环境选择,一般都取靠山面水或高畅之地。住宅的座向, 基本取向阳背风方向,要以适应气象利弊为准。

住宅建筑的发明和完善,把人们自身社会生活的很大一部分,与变幻的大自然相对隔离开来,提高了人们对付风雨寒暑气候变化和毒虫猛兽侵害造成生命威胁的能力,也找到了防潮护身祛病的有效方法。住宅的出现,是人们战胜大自然,赢得生存权利的一项重大成就,人类寿命的迅速提高,首先得归功于此。

利于维护定居生活区环境清洁卫生的一些习尚,也相继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准则。最明显者,莫过于居地和公共墓地的分隔规度,几为新石器时代以降人们所普遍遵循。人畜的隔离也被广泛采用,姜寨和半坡等仰韶聚落遗址,均发现有牲畜圈栏;太湖地区一些原始遗址,发现有用树枝竹竿圈起的用来饲养家畜的简单牢闲① ;山东潍县狮子行龙山文化遗址出有陶畜舍模型

②。至商代,又出现了大型的官方牲畜豢养场地,甲骨文有“降■千牛”,饲

养牲牛达千头以上。另外,处理生活垃圾也日益引起注意,史前及夏商遗址差不多均有当时倾倒垃圾的灰坑、灰沟或弃废物窖穴发现。《韩非子·内储说上》还说殷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淮阳平粮台龙山古城,以及夏商都邑遗址;均有排泄污水的地下管道或明暗沟设施。这些措施对于提高生活区周围的环境卫生,预防病菌孳生漫衍,保障人体健康,无不起了积极作用。

《札记·丧大记》云:“疾病,外内皆埽”,讲究居室内外的清洁卫生, 很早就成为人们的自发行为。《世本·作篇》云:“少康作箕帚。”甲骨文有字作■(《后》下 8·14),像一手持帚把一手持箕拚扫意③。又有■(《京津》2772),为双手扫除室内尘垢秽物意。别辞有“今日王其水寝”(《佚》921),殆即《内则》说的“洒扫室堂”。史前或夏商居室除有壁绘彩饰者外, 又有地坪墙体经燎烤者。《周礼·秋官》有云:“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物,以攻■之,以莽草熏之。”专门采集而用来薰杀虫害病毒的樟科植物叶片,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就有大量发现,大概当初的室内燎烤,有用药草薰攻消毒者。甲骨文有“其燎于血室”(《金》466)、“燎门”(《合集》22246)。是知洒扫或薰燎屋子之祭,乃当时固有的保健卫生习俗之一。

气候反常或季节变换,往往会引发病毒流行。前述甲骨文“贞有疾年其死”以及称作“◻”的流疫均是。《周礼·天官·疾医》云:“四时皆有病疾,春时有◻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对于季节性疾患或流行性疠疫患者,古代常采取隔离措施。《周易·复·亨》云:“出入无疾,朋来无咎”;《无妄·元亨》云:“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就是讲健康人可与朋友交往,如果是疾病患者或患眼疾者,不应交

① 参见尹焕章、张正祥:《对江苏太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一些认识》,《考古》1962 年 3 期。

② 《山东潍县狮子行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4 年 8 期。

③ 参见唐兰:《殷虚文字记》,中华书局,1981 年,29 页。

际,以免传染他人①。甲骨文中有记“疾,亡入”(《合集》22392)、“亡入,疾”(《合集》22390),或谓不得进入疾疫流行处,或谓患者不得前来。说明晚商人们不仅对病毒性流疫有了较深认识,还出于保健心理,采取隔离防疫的积极措施,防范于未然。

水土条件对人体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左传·成公六年》云:“土薄水浅,其恶易觏,⋯⋯于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管子·水地篇》云:“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水土条件不同,还能造成人群体态的某些地方性特征。《周礼·地官·大司徒》曾描述说,居住在山林,“其民毛而方”,体壮端正而多毛;住于川泽,“其民黑而津”,体黑而润泽;在坟衍,“其民皙而瘠”,皮肤白皙却很瘦小;在丘陵,“其民专而长”,体格厚实而身材高大;在原隰,“其民丰肉而庳”,肌肤丰满却个子矮小②。特别是劣质水,常是人类疾患的直接致因。《吕氏春秋·尽数》说:“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疽与伛人”,高诱注:“秃,无发;瘿,咽疾;肿足曰■;■,不能行也;疽、痤,皆恶疮也;■,突胸仰向疾也;伛,伛脊疾也。”

为改善饮用水质,克服水土条件的制约,人们很早就发明了凿井以汲洁净水的技术。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一口距今约 7000 年的古井,用桩木作护壁,上盖顶棚①,可见当时对饮用水的保护。嘉善新港遗址一口良诸文化古井,用剖开的原木挖空做井壁,井底铺有河蚬贝壳,以过滤净化地下水的渗入②。这一带河道纵横,水源不乏,但先民仍重视对水井设施的精构,说明当时已具备了相当的饮水卫生常识,为克服“水浊重而泊”找到了有效途径。中原地区水井出现稍晚,《世本》谓尧臣“伯益作井”(一云禹时人);《史记·五帝本纪》记有“瞽叟复使舜穿井”。大致可溯至龙山时期,河南汤阴白营、洛阳矬李、临汝煤山、河北邯郸涧沟、山西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等遗址均发现了当时的古井。至夏商时代的古井,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郑州商城、藁城台西、殷墟等遗址均有发现。可见人们在扩大生存空间的同时,为保障身体健康,克服水土条件的制约,在饮用清洁水质方面是颇费用心的。

饮食卫生保健方面,熟食“以化腥臊”,利于灭菌消毒,扩大食物营养来源,帮助人体消化吸收,早成为人们的饮食成俗。饮食器具的清洁卫生, 也为人们所注意。甲骨文有■字,像手持刷子洗涤器皿意。借助匕、柶、勺、斗、瓒、刀、削、叉、箸等等餐具进食,避免手不洁抓食而致病从口入,大体在夏商以前已习见。

饮食的定时和适量,对人体保健十分要紧,古人多有所述。《吕氏春秋·尽数》云:“食能以时,身必无灾。”《黄帝内经素问》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苑·杂言》云:“寝处停留不时,饮食不节,佚劳过度,疾共杀之。”商代人们已习惯于一日两餐制,上午一餐称“大食”,下午一餐

① 参见戴应新:《从〈周易〉探索西周医学成就》,《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1987 年,308 页。

② 参见汪子春:《我国古代早期文献中有关人群体质形态特征的描述》,《人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

① 杨鸿勋:《河姆渡遗址木构水井鉴定及早期木构工艺考察》,《科技史文集》第 5 辑《建筑史专辑(2)》, 1980 年。

② 陆耀华、朱瑞明:《浙江嘉善新港发现良渚文化木筒水井》,《文物》1984 年 2 期。

称“小食”,约定俗成,被据为记时的专称。两餐分言大、小,似适应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进食量为社会首肯,无疑对人体保健有积极意义。

《礼记·曲礼上》云:“有疾则饮酒食肉。”《丧大记》云:“有疾食肉饮酒可也。”今知商代中期已有用酒作保健饮料者,藁城台西遗址发现一酿酒作坊,除出有整套酿酒陶用器及人工培殖的酵母菌外,还出有成批分装在陶容器中的药用植物,如桃仁、郁李仁、大麻籽、枣、草木樨等。说明当时人们已认识到酒可治病,借助酒力,可使药物发挥更大疗效,药酒因之而出。《说文》云:“■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适度饮酒,舒筋活血,饮用药酒,重在保健,对于减少疾病,延长寿命,其中之妙,古人当早有体验。

人体卫生方面,《礼记·内则》有云:“鸡初鸣,咸盥洗”;子事父母, “冠带垢,和灰请漱;衣裳垢,和灰请漱;衣裳绽裂,纫箴请补缀;五日则燂汤请浴,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足垢,燂汤请洗。”《少仪》有云:“凡洗必盥。”甲骨文也有盥字作■,像洗手于盘状。有■字,像人浴于盘中状。有沫字作■,像人就皿掬水盥面状,又写作■,汋水颒面意同。又有■,像梳理头发意。商代贵族墓有的有铜镜、象牙梳、净耳玉勺等贵重梳妆用具随葬。另外殷墟出土头骨鉴定资料表明,当时在部分人中还有剔牙除齿间积垢的洁癖。个人清洁卫生与否,已成商代社会行为容止的视点。

上古的婚制婚俗,反映有生理或心理学方面的保健内容。“男女同姓, 其生不蕃”①,近亲婚配,“则相生疾”②,早在原始血缘婚进到氏族外婚制时,人们已有所意识。大体说来,商代以前的婚制,还贯彻了大男配少女的原则。藁城台西和西安老牛坡等地商代遗址,均发现一些贵族墓葬内,墓主为壮中年男性,边上殉有青年女子①。甲骨文所见,当时的上层权贵,往往占有好些个少妻小妾,或称之为“小妾”、“小妃”、“小母”②。《墨子·节用上》云:“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云:“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 女子 15 岁的始婚始育年龄的俗定,早在仰韶时期已如此,与女性月经初潮的

性成熟生理发育现象是相应的。男子发育趋于成熟一般要迟于女性,在 20 岁左右,其性衰退则普遍晚于女性。《周易·大过》云:“老夫得其女妻, 无不利”,“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言老夫少妇相配为吉,老妇配壮男,虽不过失,但无利可喻。显然,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早有觉察,男女性成熟和性衰退方面,存在着发育年龄迟早的生理差别因素,基于此,逐渐确立了附合生理和心理基础的大男配少女的婚俗。

生活起居的合理和性生活的节制,对于人身保健的重要影响,似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黄帝内经素问》有云:“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尚书·益稷》记有一则传说,谓夏禹“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云:“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娶涂山

①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② 《左传·昭公元年》。

①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147~151 页。《西安老牛坡商代墓地的发掘》,《文物》1988 年 6 期。

② 分见《屯南》1060、《合集》2867、651。

女,定于一旬十天中的辛壬癸甲四日内行房事,从其“度制”。这则传说, 大概内概着古代对于起居和性生活应节制合理的认识。

在妇产保健方面,甲骨文恒见“妇某有子”的关涉妇女怀孕的卜问,其中恐怕有本之月经过期不来潮或妊娠反应而卜问者。此外,夏商人们对于孕产期当已有较深认识。《吴越春秋》有云:“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甲骨文中有云:“贞妇好娩嘉。王占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勿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三旬又一日甲寅允不嘉惟女。”(《合集》14002) 记商王武丁推算妇好的预产期,大致在 31 天内的丁、庚、甲前后 8 天中的那

三日,结果果然在第 31 天的甲寅生了个女婴。临产日期能确定在如此细的时间范围内,若无“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妇产常识,是很难设想的。此外, 甲骨文中的毓字,+早期写作■,像产子羊水流淌形,晚期写作■(《合集》38243),又增接生者持襁褓待于产妇一侧,字体结构的前后变化,间接反映了商代妇幼保健的不断改善。

原始社会至夏商两代,散积沿演而成的具有保健意义的习俗,内容相当丰富。仅就上述所举,有居住惯习方面的,有维护环境卫生的,有洒扫薰燎室堂方面的,有预防流疫的,有克服水土条件而凿井汲饮的;至如饮食保健卫生的药酒之酿、食餐具清洁洗涤、饮食的定时量食;个人卫生的盥浴梳理、净耳、剔牙等等;婚制婚俗上的排除近亲婚配的优生意识、大男配少女;以及注意起居生活的合理和性生活的节制;妇幼保健的改善等等;均无不播及于夏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荀子·正名》有云:“诸夏之成俗曲期(周约)”,其中当容有无数早在夏商已约定俗成的规范社会行为方式的保健习尚,价值和意义所及,一直影响到后世,构成中华民族贡献于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