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尚武尚勇

“虞、夏以文,殷、周以武,异时各有所施”①,这是西汉历史文献中对上古社会崇尚和行为规范代变的概括。社会条件不同,崇尚风气固然有异, 但人们中广泛存在的那种自发而重复出现的行为所尚,除有其社会性的一面外,还有传承性的一面,况且所谓虞夏商周,社会生活条件并无根本性的差别。当时的政治权衡、社会组织构成的存在,以及经济生产活动等,常直接落实到个人的体魄和才力,换言之,尚武尚勇,“发动而成于文,行决而便于物”①,视行止勇武有威仪而为文,其于虞夏商周基本是绳绳相继的。

传说中的上古时代的一些“圣人”,无不以勇武有为著称。《史记·五帝本纪》有云:“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

《韩非子·辞过》称:“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荀子·成相》称:“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博士平天下,躬亲为民行劳苦。”《博物志》有称禹作三章,曰:“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也是以体质的强壮、行动的勇猛为其所赞倾。

三代之王,也大多以勇武为美誉。如《竹书纪年》称夏代“浇既多力,

① 《盐铁论·大论》。

① 《淮南子·本经训》。

又善走”。称夏帝芬在位 44 年,“是为祖武,立三岁而东九夷来御。”《帝王世纪》谓夏王桀“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墨子·明鬼下》记夏桀时,“有勇力之人,推哆大戏,生裂兕虎,指画杀人。”

甲骨文中有以“武”美称商王,如武唐、武丁、武乙、文武丁等。武唐即成汤,史称其“有功于民,勤力乃事”②,革孽有夏而成为商的开国君主。武丁一称“大京武丁”③,是商的中兴之主,《商颂》有云:“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截其所。”据说武丁在位 59 年,生前出入征伐,战绩

赫赫,有统驭四方,经略天下之体魄和才力。另一位商王武乙,据说在位 35 年,生前好田猎,也是勇武过人,《殷本纪》记其曾“为偶人,谓之天神, 与之博,令人为行,天神不胜,乃僇辱之;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商代末王帝辛,也是位体格强壮者,《殷本纪》称他“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帝王世纪》形容他“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至如周人,《周本纪》称周之始祖“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诗·大雅·皇矣》赞文王“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祖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文王有声》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下武》赞颂武王,言其“下武维周,世有哲王”。至其伐商,能冲锋陷阵,“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①。

周代民风,一如前代,崇尚武勇,《史记·货殖列传》记述云:“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其在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游闲公子,饰冠剑,连车骑,亦为富贵容也,戈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阬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 博戏驰逐,斗鸡走狗,作色相矜,必争胜者,重失负也。”

虞夏商周社会的尚武尚勇,反映了人们对于体魄强壮和健康无灾以勇立于社会的追求,表明了一种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尚书·洪范》记武王灭商后,询访殷遗臣箕子,箕子讲述虞舜举夏禹,锡禹大法九章,其中有“■用五福,威用六极”之言。“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 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五福六极,道出了上古时代人们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质朴认识和心中所虑,在人们心目中,视长寿、平安健康、有才力、能活得自在以至老是为有福;所顾虑者,是怕凶灾短命夭折,怕大病小疾缠身,怕体质羸弱低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寄系,差不多集中关注于对生的向往和对死的恐惧上, 构成了当时人们尚武尚勇的社会心理观念的基点。

上古人们追求生命有所作为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性意义,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进行不懈的探索,努力寻求种种能增强体魄,提高寿命的办法。

很早以前,人们已注意到,一些合理的身体活动,能减轻或避免疾患, 促进人体健壮发育,延长寿命。《吕氏春秋·古乐》云:

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

② 《史记·殷本纪》。

③ 《屯南》4343。

① 《史记·周本纪》。

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史前纪》卷九有类似之说: 阴康氏之时,水隤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閟,人既郁于内,腠理

墆著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讲的是上古洪水泛滥,渲泄不畅,人们困于环境狭迫缪戾,情绪郁结,疾病诱发, 或筋骨萎缩,或体弱乏力,或手足肿胀,于是发明了舞蹈形式的体育保健活动,通过全身关节伸展运动,调节了精神情绪,增强了体质,减少了疾患的侵害。在商代,一些善舞者往往也长寿而享其天年。如甲骨文云:“贞呼多老舞。贞勿呼多老舞。”(《合集》16013)可见商代有一批从事舞乐者,因长年活动锻炼,故能体健病少,成为社会上年事很高的长者。《竹书纪年》有记商王武丁“命傅说视学养老”,老人的不多见,也就倍受到社会尊敬。

在早期社会,为使年轻一代掌握必要的生产劳动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方式,往往要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先期教育,以及培养其成为“社会人”的前期教育。原始时期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让受教育者直接在生活或生产劳动场合进行磨练。如《虞夏书》云:“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 历试诸难。”《殷本纪》称“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这样的教育方式,后为夏商所继承。

《夏书》有云:“明试以功。”①《商书》逸篇《说命》有云:“念终始典于学”,“道积于厥躬。”无不重视直接参与生活和生产实践为育人之要途。当时还出现了专门的教学场所,《孟子·滕文公上》云:“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甲骨文有“大学”(《屯南》60)一名, 是商代贵族子息就学所在,也即后世学校的雏型。

当时的教育子息,除让其在具体场合习礼观政外(参见本书五章五节), 学舞习武,强壮体魄,也是重要内容。《尚书·尧典》云:“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周礼·春官·大司乐》云:“以乐舞教国子。”胄子和国子,皆指就学的贵族子弟,一称成童,《礼记·内则》有云:“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云:“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武舞也。”甲骨文中有辞云:“丁酉卜,今旦万,其学”(《屯南》662),谓清旦之时学万舞。万舞也是武舞之一,《诗·邶风·简兮》云:“公庭万舞,有力如虎”, 是知万舞是一种力量外露型武舞。另据一辞云:“多万⋯⋯入教若”(《英》1999),知执教者有专门的一批舞乐师兼任,称作“多万”。清旦学万舞, 意味着这种就学,具有壮筋强魄的体育保健锻炼的意义,显然与尚武尚勇的社会观念分不开。

学舞习武以锻炼体魄,源起甚早。《轩辕黄帝传》云:“黄帝令作蹴鞠之戏,以练武士。”《史记·五帝本纪》谓黄帝“教熊罴貔貅躯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其武舞,或以腾挪跳跃和灵活转变的步态身姿为要征, 重在适应实战需要。至商代,习武仍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习武内容,除学习武舞外,还习骑战术,甲骨文有云:

王其教,不遘雨。(《合集》12570) 王弜教马,亡疾。(《合集》13705)

取晴天无雨,商王亲自教以骑马或驭车马术。另外还教搏斗及阵法,有一片甲骨文云:

① 《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引。回 419。

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戍。

亚立,其于右利。

其于左利。(《粹》1162)

戍指战斗交搏。右利、左利,似指战斗队列和阵法。别辞有“贞三伐利”、“贞八伐利”①。《牧誓》云:“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此伐当指军行的战斗队列变化状态。三伐利、八伐利当系进攻中的阵法变幻。右利、左利自当属所在队列于其阵中的对应位置。这是召集多方小子小臣进行战斗和阵法的教学训练,一则在习武,同时也寓强身的体育锻炼于其中。

在商代,田猎也是一项带有体育保健意义的活动。如一片甲骨文云: 贞中子肱疾,呼田于凡。(《合集》21565)是记中子的胳膊有疾,叫他

去凡地参加田猎,活动活动。可见当时已视田猎能舒筋活络,调节血气,已意识到田猎是一种积极的人体保健治疗法。

夏商两代的王每每好田猎,其中容或有盘游和军事操练以震慑远方的性质。如夏王“启淫溢康乐,野于饮食”②;“在帝夷羿,冒于原兽,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③,“淫游以佚败”④;“夏伯杼子东征,获狐九尾”;后芒“东狩于海,获大鱼”⑤:“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山”⑥。商王的田猎,甲骨文中有大量揭示,据日本松丸道雄先生对有关田猎日期的综合统计,武丁时无定期,祖庚祖甲时一般定在十干日的乙、戊,辛三天中进行,廪辛至文武丁时大体以乙、戊、辛、壬四天中进行为多,帝乙帝辛时则大多放在乙、丁、戊、辛、壬五天中田猎①。实际上这意味着一旬之内可举行三次田猎活动。如廪辛至文武丁时是乙、戊两次单日和辛壬一次双连日田猎,每次田猎后有两天的间休,似与恢复体力相关。又如帝乙帝辛时是乙一次单日和丁戊、辛壬两次双连日田猎,单日的一次后有一天间休日,双连日的两次,后均有两天间休日。田猎日期安排的固定化,很可能出于佚劳有度的考虑,似当时已注意劳逸结合。

上古时代尚武尚勇的社会风气和行为观念,促发人们为获得强壮体魄, 相继找到了形形色色的体育保健法,以及对子息的“历试诸难”教育法。生命在于运动的意识,早在夏商社会人们当已有所认识。

① 分见《安明》233、234。

② 《墨子·非乐上》。

③ 《左传·襄公四年》。

④ 《楚辞·离骚》。

⑤ 《竹书纪年》。

⑥ 《吕氏春秋·音初》。

① 松丸道雄:《殷墟卜辞中の田猎地にっいし》,《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第 31 册,1963 年,7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