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夏商人对疾患的认识

(一)疾患类别和体态知识

相传为夏代禹、益所作的《山海经》,其实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抵成书于战国时代,但书中保存了许多反映远古以及夏商以来的社会生活素材,这已为学界所公认。

《山海经》中记有大量疾病名,如属之内科的,有瘕疾(寄生虫病)、蛊疾、■(指大腹)、腹痛、呕、■(气下泄)、心痛、火、寒、厥(逆气)、毒、垫(下湿病)、疟、风、忘(健忘)、惑、狂、厌(魇梦)、忧、■、痴、■(噎)等 22 种;属之外科的,有肿、疥、疠、瘦、拘缨(甲状腺肿大)、瘅、疣、疽、痈、■、■、痔衕、瘘、胕肿、腊(体皱)、■(皮起皱)、白癣、痤(皮上肿块)、皮张(浮肿)、骚(狐臭)、底(胝)等 21 种;属五官科的,有胸目、瞢、■、眯、聋、嗌痛等飞种;属妇科的有不字(不育) 1 种;属传染病的有疫疾、大疾 2 种。总共不下 52 种之多。

《山海经》疾患定名,分类较乱,有的据病象,有的按病因,原则不清, 方法不一,说明医学尚处于幼年时期①。与殷墟甲骨文反映的疾患种类名相比,后者要明了得多,一般是根据病理症状和病发部位或病灶所在,以确定所患何种疾患,有的疾病又有细分,显得较为进步些。因此《山海经》的医史材料,当包括有夏商以前人们对于各种疾患种类的病象病因辨识。

商代人称疾病为疾,甲骨文疾字像一人卧倚版榻津津出虚汗状,以患者病态取意,即《说文》说的“有疾病象倚箸之形”,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出于对病象认识的约定俗成。甲骨文云:

贞其有疾,(《合集》13784) 贞亡其疾,(《合集》13799)

贞子弗疾。有疾。(《合集》410Z3) 贞多妇亡疾。

贞多臣亡疾。(《合集》22258)

此等卜问子妇臣正的有疾、无疾、弗疾,疾字大多用为疾患的泛称。但涉及具体病症时,则一般都称作“疾某”,是当时人们对于病理症状、病发部位或病灶所在的辨识,也是当时社会比较一致认同的疾患命名。

甲骨文所见的疾患种类,大体有疾首、疾■(疑脑疾)、疾目、疾耳、耳鸣、疾自(鼻)、自惟出疾(感冒鼻塞)、疾口、疾舌、疾言、疾辞、疾

  • (疑口腔疾患)、疾齿、疾齿惟蛊、龋、疾■(疑嗽或面颊腮腺炎症)、疾■(颈脔)、疾身、疾胸、疾■(疑胁部痛疾)、疾■(疑腹疾)、腹不安、疾其惟蛊(疑肠道寄生虫病)、疾■(似疾在腰部或胃部)、疾伇(疑背疾,像手持殳捶人背)、疾时、疾肱、疾■(圈出病灶部位,疑■或髀疾)、

① 参见徐南洲,《〈山海经〉与科技史》.《先秦民族史专集·民族论丛第二辑》, 1982 年,191 页。

疾足、疾疋(腿疾)、疾■(疑疾在股或臀部)、疾■(病灶似在膝部)、疾■(疑病在胫部)、疾止(趾疾)、疾骨、骨凡有疾、疾■(气候不调之流疫)、疾有梦、■(疟疾)等 39 种①。此外又有关涉孩童疾病生死,以及妇女孕产等妇科保健内容者。

别辞有云:

贞有疾年其死。(《合集》526)

此“疾年”,当如《周礼·疾医》说的“四时皆有宿疾。”《墨子·兼爱下》有云:“今岁有疠疫,万民多有苦冻馁,转死沟壑中者,既已众矣。” 甲骨文“疾年其死”,殆亦指年内疠疫流行而死亡人众。它辞有云:“疾人惟父甲害”、“疾人惟父乙害”(分见《合集》2123、5480),疾人可能即指流疫之众患者,唯当时视此类疠疫乃已故先王降灾,与周代所谓“天降疾病”②的病患心理观,应有观念代变的差异。然则以上疾患种类,如以现代医学分科,可分属之内科、外科、口腔科、齿科、五官科、眼科、骨科、神经科、肿瘤科、小儿科、妇科、传染病科等。

显而易见,商代疾患的确定,是本之于体态特征的深入观察认识之上的。凡首、目、耳、鼻、口、舌、咽、齿、颈、胸、腹、股、手、肘、肱、足、胫、趾等人体各部位,当时均已有专词命名,病理感觉和病灶病发部位皆因之而定,识明医学已达到相当高度,较之《山海经》视那种因缺碘引起甲状腺肿大的所谓“拘缨”地方性疾病,当做某类土著人群的形貌特征,无疑进了一大步。

商代系统化的体态知识,断非一朝一夕所能取得。事实上早在原始时期, 人们已留意体态观察。据统计,全国至少有 20 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有用

不同质料、不同手法雕塑的各类体态的人像,其中有的年代早到距今 7000 年前,造型有人面、人头、半身、整身、立、坐、女像、男像和孕妇像等①。如辽宁喀左东山嘴遗址的先民,不仅能雕塑不足 10 厘米的小人像,又能塑造

比真人大 3 倍的大型女神像,或作站姿,或作盘膝跌坐形,颜面神态捕捉细腻,臂、手、腹、腿、足比例关系适当②。从这些原始人体造型艺术品,可以看出先民所掌握的体态知识。至商代,人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更为丰富。历年各地出土的商代人像雕塑约 80 余件,造型有抱腿、抚膝、跪坐、箕踞、蹲居、半蹲半跪、立式、舞式、面像、头像、裸体式、有衣着式、有编辫的、有秃顶的、有神情倨傲的、有形态呆滞的,等等,制作手法熟练,非谙于对人体貌态的细微观察而莫能力,此在上章已有叙述。

商代人们并没有拘泥于人体外表机体的了解,对内部组织结构也有探索。如甲骨文心字,活脱脱像心脏的轮廓形,骨字像骨架相支形,是其明证。

1983 年陕西清涧李家崖一处商代晚期城址,出土一块石雕骷髅体人像

③,两颊瘦削,方形下颌,球状双眼,齿部暴露,体部刻有脊椎骨、肋骨和骨

盆,生动勾勒出人体骨架结构的主要特征,可说是最早一件具有解剖学意义的成功作商代的体态知识积累,还反映于长度单位的确定方面。传殷墟出有

① 见《合集》13613~13923、24956~24959、34072~34076、40368~40382、40618 ~40639 等片。

② 《逸周书·祭公解》。

① 参见曲石、孙倩:《我国新石器时代雕塑人像的研究》,《中原文物》1989 年 1 期。

② 杨泓:《中国古文物中所见人体造型艺术》,《文物》1987 年 1 期。

③ 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 年 1 期。

商尺三把,一把是骨尺,长 16.95 厘米④,另二把是牙尺,分别长 15.78 和

15.8 厘米⑤。此长度相当于成人手一拃的距离。

商代人的平均身高不详,但据史前人骨鉴定材料,陕西宝鸡组的男子平均身高为 168.82 厘米①,华县元君庙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为 168.4 厘米,临

撞姜寨一期组为 170.29 厘米,姜寨二期组为 168.81 厘米,山东大汶口组为

172.26 厘米,西夏侯组为 171.3 厘米,上海崧泽组为 168.95 厘米,河南淅川下王岗组为 162.5 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 157 厘米),河南陈县庙底沟二期组为 166.0 厘米②。不难看出,原始人身高与现代中国人差不多,变化不大, 其中山东史前人高长些,而如今也有“山东大汉”之称,商代人的身高当也在以上数据范围。古代有称成年男子为丈夫,《谷梁传·文公十二年》云: “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人高一丈为 10 尺,以 160~170 厘米的实际身高标准计算,用的正是手一拃为 1 尺的商代长度单位。

丰富而系统的人体体态组织结构知识的积累,促使商代以前人们已能够面对各种病症,据其病理反应症状和病发病灶部位,作出较为正确的病象病因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