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阐讲,提示方法

教师运用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习过程,会对学生掌握学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学时,将模拟好的学法告诉学生,使学生练有方向、学有方法。教师要努力讲得仔细、清楚,力求学生个个“明确”。

首先,要抓住提示学法的“火候”,激发掌握学法的兴趣。勤奋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从某种角度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其次,要言明学法的精髓,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样可仿,如果是要求学生自学,以此避免看书“蜻蜓点水”;如果是组织学生操作的,那就要把操作的要点、注意的问题预先向学生说明,以此避免操作上的“无效功”。最后,要抓住学习的薄弱环节,重点指导。小学生整体感知题目的能力差,常常习惯于揭示事物的具体特点或外部联系,而把本质和非本质的东西混在一起。反映在应用题的审题上,对题意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直接理解、机械理解上,不善于间接理解、灵活理解,不习惯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题意。例如,对于“小红有 8 本书,比小明少了 2 本,小明有几本书?”一题有哪些条件的

回答,较普遍的是“第一个条件是‘小红有 8 本书’,第二个条件是‘比小

明少 2 本’”这里对第二个条件的回答照搬了题目中的原话,实际上反映出学生不一定在思维上准确地把握了题目的数量关系,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第二个条件是小红比小明少 2 本书”。以往的教学忽略了这一细节,匆匆而过, 结果欲速则不达,既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审题方法,又滋长了思维的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