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

  1. 世界革命潮流的起伏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首先给正在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苦难深渊的欧洲各国人民以巨大影响,立即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1918 年 1 月 28 日,芬兰无产阶级发动武装起义,控制了赫尔辛基,成

立了人民代表苏维埃。同年 11 月,德国工人阶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在社会民主党左派组织斯巴达克团的号召下,柏林工人和士兵举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卡尔·李卜克内西号召工人为社会主义共和国而奋斗。巴伐利亚工人在首都慕尼黑建立起苏维埃共和国。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纷纷举行示威和总罢工,农民起来夺取土地。11 月 15 日喀布斯堡王朝被推翻,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出现了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赛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南斯拉夫)和波兰等新的民族独立国家。

美、英、法等国的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罢工工人提出“不许干涉苏俄” 的战斗口号,码头工人拒绝装运进犯苏俄的武器弹药。意大利的罢工工人开展夺取工厂的斗争,农民也起来夺取土地。日本在 1918 年爆发了“米骚动”, 劳动群众捣毁搞投机买卖的商店、袭击警察署,对当局的反动统治表示抗议。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风起云涌。1919 年 3 月 1 日,朝鲜革命群众在汉城集会,发表《独立宣言》,进行武装起义。亚洲的印度、土耳其、阿富汗、伊朗、叙利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墨西哥、古巴都先后爆发了规模不等的工农革命运动或民族解放运动。

尽管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的疯狂反扑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分子的背叛,到 1920 年前后,欧洲、北美的革命运动逐渐转入低潮, 但十月革命的风暴已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仍在不断发展。

  1. 第三国际的成立和民族殖民地革命理论的提出

1919 年 3 月,在列宁领导下,世界各国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左派组织在莫斯科召开代表大会,宣告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的成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1920 年 7 月 19 日至 8 月 7 日,共产国际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总结了各国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从理论上明确了共产国际的战略策略和组织原则,给各国共产党指出了行动方针。大会还对东方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作出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列宁为大会起草了《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并作了专题报告。《提纲》和《报告》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提出了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论。它的基本内容如下:

  1. 关于民族问题,首先要把被压迫民族同压迫民族“明确地加以区分”

,在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将同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汇合起来,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成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积极因素”。因此,“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因此,列宁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

  1. 共产国际应当支持资产阶级民族革命运动。但是“只有在殖民地国家的资产阶级解放运动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时候,在这种运动的代表人物不阻碍我们用革命精神去教育、组织农民和广大被剥削群众的时候,我们共产党人才应当支持并且一定支持这种运动”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同时也“必须坚持反对把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族解放思潮涂上共产主义的色彩”

  1. 殖民地半殖民地无产阶级必须与农民结成紧密的联盟,必须援助反对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农民运动,“竭力使农民运动具有最大的革命性”

  2. 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

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同时也给殖民地附属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

为了与中国革命势力建立直接的联系,1920 年间,共产国际先后派遣维金斯基和马林等前来中国协助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和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的工作。1922 年 1 月,共产国际发起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包含有国共两党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

  1. 社会主义苏联的稳步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经过几年的努力,击退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镇压了国内白军的叛乱,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经济建设。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个体工商业者自由经营, 以租让制、合作社等形式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废除实物配给,活跃商品经济等。

新经济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活跃了城乡经济,到 1924 年,工农业生产已接近战前水平,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逐步有所改善。

在经济逐步发展的同时,1922 年苏维埃国家把国内各民族各地区联合起来,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是巨大的支持和鼓舞。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在战争结束之后,在加紧镇压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同时,也大力进行经济恢复工作。到 1924 年,资本主义世界已治好了战争的创伤,经济开始向前发展。

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调整他们之间的关系和扩大殖民利益,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1919 年巴黎和会确立的“凡尔赛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各国在西方的关系。1921 年 11 月又召开了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个国家参加的华盛顿会议。这个会议主要目的是调协帝国主义各国在亚洲的关系。中国问题是会议讨论的中心。最后签订的《九国公约》确定了让中国“门户开放”,使帝国主义对中国掠夺“机会均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反映了美国势力的上升。过去在划分势力范围时期,美国未得到相应的利益,而“门户开放”政策则有利于美国凭恃强大的经济力量,在“机会均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从而形成了所谓“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使帝国主义各国在重新瓜分世界中求得暂时的妥协,资本主义世界步入了和平发展的相对稳定时期。这就有利于帝国主义联合起来共同干涉和破坏殖民地附属国的革命运动,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不

利的国际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