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泸顺起义

为了策应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发动了泸州、顺庆起义。1926 年 11 月中旬,由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组成中共重庆地委军委,杨兼任军委书记, 军委会负责领导全川军事运动,统一指挥四川武装起义,其具体计划是:争取驻防顺庆和合川的 3 个旅首先起义,以顺庆为根据地,在川中站住脚根,

随即发动驻防泸州的 3 个旅起义,以相策应。然后把泸州起义军迅速北调,

到顺庆会合,扩编为 1 个军 6 个师,以刘伯承任军长,创建中共实际领导的革命军队。

可是泸州起义首先爆发。赖心辉部属第四混成旅袁昌文部曾在刘伯承指挥下参加民主革命。第十混成旅旅长陈兰亭与第二混成旅旅长李章甫矛盾很大。重庆地委决定以袁部为骨干力量,吸收陈兰亭参加,在泸州组织起义。12 月 1 日晨,袁昌文利用邀请李章甫前来参加军士训练学校毕业典礼的机会,将李扣留,宣布起义,向李部发起攻击。次日,起义军占领泸州城。袁、陈当即发出起义通电,并以国民革命军第四、五路司令的名义,出示布告。泸州各团体召开欢迎袁、陈大会,庆祝起义的胜利。

泸州起义的消息立即传到了重庆,杨闇公决定派刘伯承赶赴泸州,率起义军前往顺庆。正值此时,顺庆武装起义也在 12 月 3 日爆发。鉴于顺庆是计划依托的根据地,遂决定按原计划由刘伯承急赴合川,率黄慕颜部起义,随即驰援顺庆,指挥整个起义部队驻在顺庆的是川军第五师何光烈部。何平时以“无政府主义者”自居,反对国民革命,被人称为“活阎王”。何部旅长秦汉三、杜伯乾,在吴玉章等人策动下,逐渐靠拢革命。3 日下午,秦汉三、杜伯乾分别指挥起义军向何光烈师部进攻。次日晨,起义军控制了顺庆县城。

黄慕颜接到秦汉三、杜伯乾起义的电报后,即在合川举义,率部溯涪江而上,向西往大河坝前进。刘伯承在大河坝赶上了黄部,决定改变行进方向,

挥戈北指顺庆。9 日,刘伯承率合川起义军到达顺庆,10 日,合川和顺庆的起义军 7000 多人举行誓师大会。在起义军的拥护下,刘伯承正式就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职,黄慕颜、秦汉三、杜伯乾也分别就任国民革命军四川第一、二、三路司令职。

在刘伯承的部署下,起义军以黄慕颜所属司令部为基础,扩编为顺庆方面总指挥部。按原定计划,应以顺庆为根据地,待泸州起义军前来会合,然后向绥定进击,消灭顽固军阀刘存厚。然而,泸州、顺庆、合川的起义,使四川军阀们恐慌起来,气势汹汹地向起义军扑来。而泸州方面,10 多天来迟迟没有向北运动的样子。面对这一形势,刘伯承提出:迅速撤出顺庆,向川鄂边区前进,发挥起义军的精神优势,吃掉弱小军阀,壮大革命力量,向武汉国民政府靠拢。正当起义军商议移动之际,忽然接到杨闇公的紧急密信, 称已严令泸州起义军火速向顺庆集中,指示一、二、三路原地坚守,等候泸州起义军前来会合。于是,刘伯承重新部署坚守顺庆。

在敌人的进攻下,12 月 14 日,刘伯承召集营以上军官议会,讨论放弃顺庆向东转移的方案。22 日,刘伯承率领起义军余部 2000 多人,撤到开江县整顿。

12 月 8 日,对泸州起义进行指导和联络工作的吴玉章到达武汉。中旬, 杨闇公派李嘉仲前往武汉,找吴玉章联络,向武汉政府和中共中央代表张国焘报告,说明起义的经过情形和起义部队实力情况。并紧急请示如下事项: “一、委刘伯承以军长名义,统率黄、秦、杜、袁、陈五部;二、拨款以济军中急需;三、政治部派人前往服务”。

在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临时联席会议上,吴玉章提议给泸顺起义部队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番号,委任刘伯承为该军军长, 会议通过了这一提议。在当时,对起义军尽快给予政治上的承认是有重大作用的。但谭延闿却借故拖延,说什么要经过蒋介石,将此案交给苏联顾问加伦将军带往南昌让蒋介石“划行”,故意从中作梗。后来,在军事委员会会议上,邓演达提议任命刘伯承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会议通过。1927 年 5 月上旬,武汉政府正式任命刘伯承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1927 年 1 月,杨闇公、朱德、刘伯承召开军委会议,紧急筹划泸州作战方案,商定由刘伯承即刻赴泸州,全权指挥泸州起义军。1 月下旬,刘伯承到达泸州城,对起义军进行了全面整顿,建立了总指挥部,统辖泸州军政财大权,彻底改组旧的衙门,清除反动分子和国民党右派,加强起义部队的政治工作,抓紧军事训练。但是,从 4 月中旬开始,军阀刘湘、赖心辉、刘文

辉等包围了泸州城。刘伯承带领泸州城军民英勇地坚持了 40 多天,起义军一

些将领投降了敌人。在危急情况下,刘伯承于 5 月 16 日突围出来,经西安、郑州到达汉口。同年夏,秦汉三、杜伯乾率起义军余部越过大巴山,沿川陕鄂边前进,向武汉政府靠拢,后来,在鄂西加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

泸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四川革命运动的发展,震慑了四川军阀,他们纷纷易帜,表示拥护国民革命。这就实现了中共中央关于抑止川军东下威胁武汉的战略目的,对巩固当时国民革命的大好形势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