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黄埔军校的创办

一、黄埔军校的筹建

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长期斗争中,逐步认识到组建一支革命军队对取得革命胜利的极端重要性。于是他决心仿效苏俄红军建军经验创办军官学校,作为建立革命军队的基础。

1923 年 2 月,当孙中山准备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时,就邀请苏联政府派遣军事专家和政治工作人员到广州,协助建军工作。8 月,又派蒋介石、张太雷、沈定一、王登云等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俄考察。代表团在访问期间,曾直接向苏方提出“希望革命军事委员会派人到华南,仿照红军编制中国军队,派去的人愈多愈好。”与此同时,孙中山在国内积极进行筹建军官学校的工作。在 10 月 15 日召开的国民党恳亲大会上,孙中山提出在广州设立陆军讲武堂,“训练海外本党回国之青年子弟,俾成军事人材”的建设,号召海外革命青年回国学习军事。11 月 26 日,孙中山又亲自主持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了建立“国民军军官学校” 的决定,招生对象包括党内外一切有志献身国民革命事业的,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青年。

1924 年 1 月,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国共合作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军官学校的筹建。24 日,孙中山宣布成立军校筹备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 李济深(邓演达代)、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等 7 人为筹备委员。择定广州近郊黄埔长洲岛原水师学堂和陆军小学旧址为校址,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2 月 6 日,设筹备处于广州南堤 2 号(今广州沿江中路 239 号对面),正式开始筹建军校的工作。

由于被委任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 2 月 21 日突然辞职,且未经孙中山批准便擅自离开广州返回浙江老家,使军校筹备工作一度中断。孙中山批示不同意蒋介石辞职,但为了不影响军校筹备工作的进程,又于 2 月 23 日任命廖仲恺代理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廖仲恺忠心耿耿,积极进行筹备工作, 同时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直至 4 月 21 日,蒋介石才返校。

当时,筹措办校经费是一大困难,蒋介石对此十分不满,回粤后曾电询廖仲恺,问军校费用“是否另有指定?”廖仲恺为使蒋放心,复电对他说: “军校款,弟不问支出,兄亦不问来源。”实际上,从筹备到办校,廖仲恺为解决军校经费问题,常常不得不以极大耐心同控制了广东财政收入的西南军阀交涉,甚至要跑到杨希闵的鸦片烟床前耐心做工作,才能够从他们霸占的税收中得到一点拨款。廖仲恺扶持军校的苦心,使师生深为感动,誉称他为“黄埔慈母”。

军校筹备委员会从 1924 年 2 月 8 日召开第一次会议至 5 月 9 日工作结

束,共举行会议 32 次,对军校的体制、规章制度、教练计划、教职员甄选、学生招考以及校舍修葺等都作了初步安排。在筹备过程中,军校初定设立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五部,由各筹备委员暂行分工主管。各级办事人员则从各军军事学校在职人员中选拔,经严格挑选后再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关于学生来源,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全国 19 个省进行招考。为切实作好招生工作,筹备委员会决定成立军校试验委员会,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 9 人

为委员,经孙中山批准于 3 月 21 日成立。因当时蒋介石离职,指定李济深为代理委员长。

黄埔军校招生消息传出后,各地有志青年报考十分踊跃。尽管当时全国大多数省区尚在军阀统治之下,军校不能在这些地区公开招生,只能委托各地党组织及参加国民党“一大”的代表物色和介绍,但报考人数至 3 月 27

日已达 1200 余人,超过计划招生人数三倍多。报考青年的文化水准也较高, 约有 1/3 是中学或专门学校毕业生。但也有一些人把报考军校作为追名逐利的捷径,想通过不正当办法进入军校。为保证学生质量,军校试验委员会于 4 月 7 日在广州《民国日报》刊登公开启示,谢绝各方推荐函件,郑重声明

坚决按考试成绩,择优录取新生。经严格考试,第一期共录取正取生 350 人,

备取生 120 人。

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的工作,在黄埔军校招生期间, 各地党组织积极动员和选送符合条件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青年报考。在第一期录取生中,约有共产党员 50~60 人,来自湖南的考生、共产党员蒋先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入学。

共产国际和苏联政府对创办黄埔军校给予大力支持。1924 年初,苏联为黄埔军校派来了以切列潘诺夫为组长的第一个军事顾问小组,参加军校的筹建工作,还给军校赠送了武器和经费。随后,苏联又派遣军事顾问团,团长瓦西里·布留赫尔(加伦将军)率领 40 多个苏联军事专家在黄埔军校工作。这是黄埔军校培养革命军事人才能在短期收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中山对黄埔军校十分重视,亲自兼任军校总理,任命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廖仲恺为军校党代表。他与校长、党代表三人组成校本部,作为军校的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之下,除原设五部外,为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决定增设政治部。另设教官室主管战术训练工作。后又增设教育长一职。

建校之初,政治部以戴季陶为主任,张申府(当时是共产党员)为副主任。教练部以李济深为主任,邓演达为副主任兼总队长。教授部以王柏龄为主任,叶剑英为副主任。管理部以林振雄为主任。军需部以周骏彦为主任, 俞飞鹏为副主任。军医部以宋荣昌为主任,李其芳为副主任。以何应钦为战术总教官。教育长则先后由胡谦、王柏龄、何应钦、邓演达等担任。后又增设参谋处,以钱大钧为处长。

1924 年 5 月 5 日,第一期学生入校,编为四队接受新兵训练。正取生编为第 1、2、3 队,备取生编为第 4 队,分别以吕梦熊、茅延桢、金佛庄、李伟章为各队队长(其中茅、金是共产党员)。

6 月 16 日,黄埔军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出席典礼并发表长篇讲话。在讲话中,孙中山首先郑重宣布,创办黄埔军校的目的,“就是创造革命军,求挽救中国的危亡”。他强调办军校要学习苏联经验,指出俄国革命之能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做革命党的后援。”“我们现在开办这个学校,就是仿效俄国。”他勉励军校学生要立大志做革命军人,“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他还指出:做革命军, 除了要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理想,还要有“高深的学问做根本”。因此,一定要学好革命理论和军事技术。孙中山对第 1 期学生寄予极大的信赖和深切的期望,在他结束讲话时,表示“要用这五百人做基础,造成我理想的革命军”,以完成拯救中国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