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军校的政治教育和军事教育

黄埔军校在办学方向上主要吸收苏联红军建设的经验,教学工作实行军事政治并重的方针,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是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军事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军校在党代表直接领导下,通过政治部对全校进行政治教育和开展政治工作。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是由共产党奠基,而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一直是由共产党人主持的。第一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因对国共合作有异议,在军校开学 12 天就辞职。戴离职后由邵元冲继任政治部主任,邵是旧文人,不会做政治工作,因而打不开局面。要搞好军校的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当务之急是必须选派得力干部来担任政治部主任这个极其重要的职务。经共产党人推荐,由廖仲恺电邀在法国的周恩来回国任职。1924 年 7 月,周恩来离法返国,9 月到达广州,11 月接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工作。从此,政治部成为对学生进行政治训练的中心,也是共产党人在军校开展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继周恩来之后,先后有包惠僧、邵力子、鲁易和熊雄等共产党人担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还有聂荣臻、恽代英、肖楚女、张秋人、于树德、安体诚、高语罕等先后担任政治部秘书、总政治教官和政治教官。这些共产党人在军校,为培养国民革命的军事人才作出了贡献。

周恩来到任后,首先充实政治部的机构,在第一批学生中抽调共产党员王逸常、杨其纲、洪剑雄到政治部当见习干事,设置指导、编纂、秘书三股, 制定工作条例,明确职责范围,逐渐建立起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彻底改变过去以蒋介石主持编写的《曾(国藩)左(宗棠)治军语录》作为治军思想教育依据的状况,认真推行苏联红军的政治工作经验。

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量开设政治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知识课程,帮助学员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主要课程有:帝国主义侵略史、社会发展史、帝国主义的解剖、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和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等。随着形势的发展,第四期政治课程大大增加。除系统政治课程外,政治部又经常邀请当时掌握实际领导工作的重要人物来校演讲。国民党的汪精卫、胡汉民, 共产党的恽代英、肖楚女、张太雷等都曾应邀来校演讲。这些讲演对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和加深学生对革命形势任务的了解都是非常有用的。

政治部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文娱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在周恩来领导下,第一期学生组织了文艺团体——“血花剧社”,共产党员陈赓等是剧社的领导人,也是主要演员。他们经常自编、自导、自演革命文艺节目,既活跃了课余生活,又宣传了革命思想。

此外,政治部还配合重大事件组织宣传队开展政治工作。第一、二次东征时,都组织宣传队随军出发。通过宣传队的活动,既教育了军校的学生和战士为人民而战,又宣传教育群众拥护革命军,推动了革命战争的进行。政治部和校本部编印报刊也是加强宣传和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先后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政治军事月刊》、《黄埔日刊》、《黄埔潮》等。

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主要由国民党军官和苏联顾问承担。军事教育课程分学科和术科。第一期只设步兵科,学科主要是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学识和战术、兵器、地形、筑城四大教程以及其他理论课程。术科主要是制式教练,特别注重战斗教练和实弹射击等军事技术。从第二期起分设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五科。后又增设机关枪科、骑兵科和航空科。除步兵科外,其余各科根据专业需要,增设技术性课程。

从第一期至第三期,每期学习时间均为 7 个月。新生入学后,先进行 1

个月的新兵训练,再进行 6 个月的教学及野外实习。由于当时革命形势急剧发展,黄埔军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常常参加实际战斗。实际上,黄埔军校对学生的培养,更重要的方法是让他们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第一期学生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第二期学生参加了第一次东征的战斗,第三期入伍生参加了平定杨刘和第二次东征的战斗,第四期学生也曾担任驻防惠州和警卫黄埔的任务。这样的火线练兵,使学生把在军校学习的军事知识与技术付诸实践,这又是黄埔军校的军事教育能在短期收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 1925 年 7 月起,军校增设政治科,聘请胡汉民、汪精卫、甘乃光等为教官,加紧培训军队的政治工作骨干。1926 年 1 月,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将黄埔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仍以蒋介石为校长,李济深为副校长,并将所属各军的军事学校全部并入该校。军校在培育出大批军事骨干的同时,也造就了许多出色的政治干部。北伐出师后,黄埔军校继续招收第五期和第六期学生入校学习。为适应战争需要增设了无线电工兵大队及军医班、担架班。各期毕业生陆续奔赴北伐前线,参加北伐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