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 建立

  1. 国民党改组准备工作的完成

1922 年 8 月,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人合作,开始着手改组国民党。与此同时,孙中山又加紧部署军事行动,决心夺回广州根据地。9 月间,他将原北伐军改名为讨贼军,以许崇智为总司令,以黄大伟、许崇智(兼)、李福林为第一、二、三军军长。又于 10 月 25 日派邹鲁到香港联络滇军杨希闵,

桂军刘震寰、沈鸿英等部,还致函湘军将领鲁涤平、蔡钜猷,约他们联合讨代陈炯明。12 月间,许崇智部从福建出发向广州进军(称东路讨贼军),杨希闵等部由广西出发(称西路讨贼军),1923 年 1 月 14 日克复广州,陈炯明败走东江。2 月 21 日孙中山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军大元帅, 广州重新成为革命根据地。国民党中央党部随即迁回广州,加紧筹备改组工作。

  1. 月 6 日,苏联政府派遣的鲍罗廷到达广州,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18 日,孙中山正式聘请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训练员。28 日,国民党成立了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主持改组工作。孙中山委任廖仲恺、林森、孙科、谭平山、陈树人,邓泽如、许崇清、谢英伯、杨庶堪等九人为委员,林直勉、谢良牧、徐苏中、林云陔、冯自由等五人为候补委员。鲍罗廷被聘为该委员会的顾问。

在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主持下,国民党开始办理党员登记、训练基层党组织的干部、指定专人起草宣言和党章等工作,并决定于 1924 年 1 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取得经验,先以广州上海两地作为改组工作的试点。

广州的国民党改组工作,在加入了国民党的共产党员杨匏安、刘尔嵩、阮啸仙等人努力下,进展十分顺利。11 月 1 日,广州开始进行党员登记。接着召开党员大会,将全市划分为 12 个区党部、66 个区分部和 3 个特别区分部,确定各区党部、区分部的负责人,报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

上海的改组工作,因受国民党内右派势力阻挠,进展较慢。12 月 1 日, 孙中山派廖仲恺、鲍罗廷前往指导工作。9 日,召开了在上海的中央干部会议,由廖仲恺作了报告,说明改组原因、方针,强调自下而上进行改组,健全各级基层组织的必要。16 日,成立临时执行部主持改组工作。通过党员登记,于 23 日召开了上海市全体党员大会,整顿和健全了基层组织。

由于上海工商业发达,又是国内重要文化中心,因此基层党组织除按地段划分 7 个区党部、36 个区分部之外,在较大的工厂、商场或高等院校、群众团体中均设立特别区分部。

继广州、上海之后,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整顿组织的工作,同时进行选举出席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按中央临时执行委员会议定,各省代表名额均为 6 名,其中 3 名由孙中山指派,3 名通过选举产生。

  1.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4 年 1 月 20 日至 30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

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 197 人。孙中山亲自主持了开幕典礼。他宣布这次大会的宗旨是改组国民党,并指定林森、汪精卫、谢持、胡汉民、李守常(大钊)五人为大会主席团,轮流担任大会主席。

会议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是审查和通过大会宣言。首先由孙中山作《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的讲演,他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着重指出国民党组织不严密,“使反革命派能乘虚以入”,以致那些本来是“反对革命之人及杀革命党之人(在革命胜利之后)均变为赞成革命之人”,这必然要“把革命事业弄坏”。他表示这次改组,就是要重新做起。

提交大会的《宣言》草案是由鲍罗廷、胡汉民、廖仲恺、瞿秋白、汪精卫等草拟的。大会审查通过了这个《宣言》草案。《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两大革命任务,并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关于民族主义,宣言突出了它的反帝内容,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就是说“承

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实现中国国内的民族团结,共同完成争取“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的任务。因为“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关于民权主义,宣言强调民权的广泛性,规定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同时又强调民权的行使服从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指出:民权“只给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对那些“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及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权利。”关于民生主义,宣言在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的同时,还提出了改善工农生活的一些措施,如“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缺乏资本至于高利贷以负债终身者,国家为之筹设调剂机关,⋯⋯供其匮乏”。同时,《宣言》还高度评价了工农大众在国民革命中的重大作用。指出:“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

大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三民主义的新发展。反映在宣言中的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和政治基础。

大会的另一项重要议程是审查和通过新的党章。1 月 22 日,大会执行主席林森把党章草案提交大会审议。在讨论新党章时,一些代表对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还有异议。广州代表方瑞麟在大会上提出“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应有明文规定”。这个建议,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在最后表决时方瑞麟的意见被否决,通过了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右派势力妄图破坏国共合作的阴谋终于失败。

大会还听取了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各省区的代表所作的党务报告,组织了由谭平山、廖仲恺、谢持、孙科、张秋白、王法勤、彭素民、邓泽如、刘芦隐等九人组成的《审查党务委员会》,审查各地党务,特别是改组以来的组织整顿工作。大会对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工作表示满意。

大会进行期间,于 25 日获悉伟大革命导师列宁逝世的消息,决定体会三天以示悼念,并由孙中山亲自主持了隆重的追悼仪式。30 日下午,大会进行最后一项议程,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经过民主选举,选出了中央执行委员 24 人:胡汉民、汪精卫、张静江、廖仲恺、李烈钧、居正、戴季陶、林森、柏文蔚、丁惟汾、石瑛、邹鲁、谭延闿、覃振、谭平山、石青阳、熊克武、李守常、恩克巴图、王法勤、杨希闵、叶楚伧、于树德;候补中央执行委员17 人:邵元冲、邓家彦、沈定一、林祖涵、茅祖权、李宗黄、白云梯、张知本、彭素民、毛泽东、傅汝霖、于方舟、张韦村、瞿秋白、张秋白、韩麟符、张国焘;中央监察委员会 5 人:邓泽如、吴稚晖、李石曾、张继、谢持;候

补中央监察委员会 5 人:蔡元培、许崇智、刘震寰、樊钟秀、杨庶堪。

在 41 名中央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中,有共产党员 10 人,占 24.9%。

1 月 31 日,孙中山亲自主持召开第一届中央执、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设中央党部于广州,另在北京、上海、汉口等地设立执行部,加强对地方党部的领导。

中央执行委员会设秘书处和 8 个部。秘书处由廖仲恺、戴季陶、谭平山

3 人组成,8 个部的负责人分别为:组织部部长谭平山、秘书杨匏安;宣传部部长戴季陶、秘书刘芦隐;青年部部长邹鲁、秘书孙甄陶;工人部部长廖仲恺、秘书冯菊坡;农民部部长林祖涵、秘书彭湃;妇女部部长曾醒、秘书唐允恭;军事部部长许崇智;调查部部长暂未定。

3 月 6 日,中央执行委员会召开第三次会议,决定成立海外部,以林森

为部长。并决定派出各省临时执行委员会筹备员,分赴各省建立国民党组织。国民党“一大”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第一次

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它是中国共产党实行其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也是孙中山晚年推进中国民主革命的巨大功绩。从此,中国国民党基本上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成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此后,中国革命运动开始高涨起来。

中国共产党为巩固革命统一战线,推动革命形势发展,于 2 月间召开了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执行委员会议,通过了《同志们在国民党工作及其态度决议案》,要求共产党员主动和国民党员搞好团结,并在工作中模范带头、以身作则,带动他们前进。决议指出:“在国民党的各种工作中,我们的同志均应努力工作”,以便通过“本党同志在国民党能尽所职,引起国民党员都能尽职,使其真正变成一个有组织、能行动的党”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在 1924 年 5 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执行委员第一次扩大会议上,就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研究。会议肯定了前一阶段工作的成绩,分析了国民党内存在左右两派势力。会议批评了为维护国民党的统一而调和两派斗争的做法,要求共产党员应同国民党左派一起,对右派作斗争。会议又指出,我们在帮助国民党建立和健全各种组织的时候, 有“偏重组织,忽略宣传”的倾向,指出:“共产党的责任,就是使国民党不断地有规划地宣传‘宣言’里的反帝国主义及军阀、要求民权的原则。”

以此推动国民党继续朝着革命的道路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