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一、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由于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和中国社会各阶级各党派的状况以及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等都还缺乏认识,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只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纲领,而没有制定民主革命的纲领,强调对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政策”,“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而没有提出统一战线的政策。

1922 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陈独秀等提出中共应放弃排斥国民党的态度,建议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到国民党中去进行政治活动。这个建议未被接受。这年 4 月,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张国焘、瞿秋白、张太雷等人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和各地共产党人传达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关于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使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不能是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国建立革命联合战线是必要的。“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因此,在 6 月 15 日中共中央发表的《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 就指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立民主政治为止”。并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及保护人民政治经济利益的 11 项原则和邀请国民党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7 月间,中共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大”宣言提出了党的最高纲领“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而党在目前的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立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 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等等。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党的“二大”还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指出: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现状之下,在中国无产阶级的现状之下,我们认定民主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我们共产党应当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并提出了先行邀请国民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开一代表会议等项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具体计划。

但是,这时孙中山已明确表示:“他只许中共及青年团分子加入国民党, 服从国民党,而不承认党外联合”。因此,“民主联合战线”的计划是难以实现的。

这时马林回到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了他在中国的工作情况。共产国际同意马林提出的“党内合作”的建议。8 月,马林回到中国,极力劝说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党内合作”的办法。

1922 年 8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会议接受了共

产国际关于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合作的建议。但由于党内还有不少同志对于迅速实现国共合作,组织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还缺乏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于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办法还存在各种顾虑,因而,积极进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只是党内少数领导人,更多的党员依然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仅仅依靠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党应采取积极的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于是,加速了实现国共合作的步伐。

1923 年 6 月 12 日至 20 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实现国共合作问题。代表们根据共产国际 1923 年 1 月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精神,展开热烈讨论。讨论中对共产党员是全部加入国民党还是部分加入国民党和要不要在产业工人中建立国民党组织这两个问题有不同看法。张国焘、蔡和森等主张:需要到国民党那边工作的共产党员才加入国民党,并且不同意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国民党员。马林、陈独秀等主张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并认为应该在产业工人中发展国民党员。

围绕上述两个问题,与会代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中反映出党内对于国共合作问题,存在“左”的和右的两种倾向。马林、陈独秀等在积极赞成国共合作的同时,在认识上表现了右的倾向。马林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解为“反对剥削统治,争取民主和所有平民都得到人的生活”,因而对改造国民党抱过分乐观的态度。他说只要中国共产党人“放弃他们对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到国民党去进行政治工作”,国民党的领导人将会“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的宣传”。马林还根据国民党支持了 1922 年的海员罢工的成绩,夸大了国民党在产业工人中的威望。因此,他提出了“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口号,建议把中共中央机关设在广州,以便全力做好国民党的工作。

陈独秀对于中共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做法,曾经持反对态度。经过西湖会议,特别是经过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之后,对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有了进一步认识,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观点,对于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他在大会上贬低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它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同时他却夸大民族资产阶级的作用,认为“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主人”。他还认为中国共产党

“只有 500 余人,工作只能做经济争斗,而不能做政治争斗”,且党“不能公开,故我们要做工人运动,只有加入国民党,集中努力于国民党”。因此,他赞同“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口号。

马林、陈独秀等主张目前应集中党的力量“完全做国民党的工作”, 并且主张帮助国民党在产业工人中发展组织。这种主张实际上是取消共产党的独立性的右倾错误思想。

张国焘、蔡和森等对国共合作问题的认识则有“左”的倾向。他们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是不革命的”,“所以我们只应与小资产阶级联合,即是与国民党联合,因为他是代表小资产阶级的”。他们反对共产党人全体加入国民党,主张只有到国民党内工作的党员才加入国民党,并且反对产业工人加入,“反对在劳动群众中发展国民党组织,主张工人阶级应该在自己的政党的旗帜之下参加民族革命,若参加资产阶级性的国民党组织,便不免有混乱无产阶级思想的危险”。这种反对联合资产阶级和害怕工人阶级加入国

民党会削弱自己的势力而不积极去参加国民党的观点是“左”的错误观点。经过激烈争论,与会代表对下列几个问题取得了一致认识:第一,改组

国民党为左翼政党;第二,在中国共产党不能公开活动的地方扩大国民党; 第三,把优秀的国民党员吸收到共产党中来。在此基础上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同时注意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由于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投入紧张的革命斗争,理论准备不足,特别是如何处理同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尚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大会在讨论中出现分歧是难免的,这是在探索中国革命前进道路和研究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中产生的分歧。最后,在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论指导下,取得了一致认识,这是大会成功的重要基础。

“三大”闭幕后,中共中央机关于 9 月迁回上海,同年 11 月 24 日至 25 日,在上海召开三届一中全会,会议主要是研究如何开展国民运动,加紧进行国共合作问题,并通过了《国民运动进行计划决议案》。议案指出:“国民运动,当以扩大国民党之组织及矫正其政治观念为首要工作。”还说:“我们须努力站在国民党中心地位,但事实上不可能,断不宜强行之”。会后发出的“第十三号通告”向各地党组织部署了帮助国民党进行改组工作的具体步骤。